下载此文档

大慧宗杲“菩提心即忠义心”浅析.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慧宗杲“菩提心即忠义心”浅析.doc大慧宗杲“菩提心即忠义心”浅析摘要: 宋代佛教以禅学为主, 士大夫中参禅者人数众多,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北宋佛教政治伦理的儒学化走向。大慧宗杲所提出的“菩提心即忠义心”是这一时期佛教思想的典型,将佛教推入世俗生活, 推向王道政治,开启了佛教政治伦理的新篇章,不仅调和了儒佛关系,更为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关键词:佛教;儒家;菩提心;忠义心中图分类号: B9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589 ( 2015 ) 14-0024-02 任何一种思想的出现与发展, 必然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 始于“陈桥兵变”的宋代,统治者深知加强君主专制的重要性,采取“崇文抑武”统治策略, 知识分子不仅得到较高的政治待遇而且有优厚的俸禄, 吸引了大批文人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 忠君思想急速发展。及至两宋相交之际,内忧外患的现实状况,士大夫们对于忠义心的精神诉求更是强烈。生活于此时的大慧宗杲, 对佛教教义进行了政治伦理的解读, 提出了“菩提心即忠义心”,将儒家的政治思想引进到了佛教中来,为佛教政治伦理开启了新的篇章。正如杜继文先生所言:“宋代佛教引进‘天下国家’和‘忠君忧时’,开辟了古代佛教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一途,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411 一、菩提心菩提心,梵语为 bodhi-citta ,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 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作为一般意义上的菩提心,更多的是来自于大乘佛教的思想, 《佛教大词典》中所言:“菩提心依种种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发菩提心有四种缘, 以如是四种缘为增上缘, 欣乐佛之大智而发心,即:(一) 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三) 虽不闻法, 但自见法灭之相, 故护持正法。(四) 不见法灭之相, 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 而难得发心。另《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载有四缘:(一) 思惟诸佛,(二) 观身之过患,(三) 慈愍众生,(四) 求最胜之果。《无量寿经》以‘四弘誓愿’作菩提心,且将之分为随事发心(由具体之事项而发)与顺理发心(由普通之真理而发)二种。《大乘义章》卷九对发心立三种之别: (一)相发心,见生死与涅盘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涅盘。(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涅盘无异; 离差别相,始起平等之心。(三)真发心,知菩提之本性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 而归于自己之本心。《摩诃止观》卷一上谓, 藏教、通教、别教, 乃至圆教之菩萨各因推量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四谛理而发心, 故称推理发心。《大乘起信论》则说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等三种发心, 于信成就发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 亦作三种发心。密宗主张, 发心为阿字五转之一, 复基于‘菩提心论’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而说四种发心: (一)信心,指对于求无上菩提毫无疑惑之心。以其为万行之基础,故又称白净信心。(二)大悲心,发白净信心后更立四弘誓愿。亦作行愿心、行愿菩提心。(三)胜义心,于诸教中选择殊胜之真实。亦作深般若心、胜义菩提心。(四)大菩提心,决定舍劣择胜之际, 十方诸佛

大慧宗杲“菩提心即忠义心”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isuamd347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