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尼尔《毛猿》的现代性提到文学的现代性,我认为它并不始于现代主义文学,而是应该倒推到启蒙运动时期。文艺复兴让世人的目光从神转向了人,启蒙运动是真正将“人”放到了无比崇高的位置,推崇人的理性,同时也是批判和自我批判。等到了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反传统的艺术手法、表现技巧上,也通过现代社会人的内心世界表达对外在的怀疑与抗争。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尤金·奥尼尔在1921年创作的戏剧《毛猿》,表达了现代人类找不到自我的迷惘和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主人公扬克是个在邮船工作的锅炉工,他一直以自己强壮的身体和从事的工作自豪,后来被轮船公司董事长千金被骂是“肮脏的畜生”,内心完全失衡,上岸寻衅未果后袭击了一个绅士,因此被关进监狱,出狱后去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申诉,提出要炸毁工厂后被赶走,只能去动物园找猿猴倾诉,试图同它握手却被它杀死。《毛猿》不只是表现主义的作品,还带有浓重的象征主义色彩,甚至还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以扬克为代表的人在异化的现代社会中、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逐渐丧失自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归宿。这完全不同于以前现实主义作品表现的阶级矛盾、贫富差异,而是借此传达了人被现实完全扭曲,肉体和精神都在被摧残。戏剧背景设置在五十年代,但它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劳动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很多人不用亲身劳动,歧视他们的地位、职业,社会的不平等体现在收入、地位,也体现在对他人和自我的评价。当今社会,也依然延续了戏剧中的世界,人与人的冷漠,人与社会的隔膜,人与自然的僵硬,人自身内部的斗争。在《毛猿》的现代性正是在于此——现代文明压抑下的人该如何去寻求人的自我?《毛猿》注重展现扬克的内心世界,从他的主观感受出发控诉这个社会。八场戏演示了扬克精神危机的全过程,从一开始的自信,到怀疑,转而失落,最后完全绝望。作为戏剧剧本,它通过大段的对白、独白直接倾吐出扬克的所思所想和思维过程,相对于小说而言,其效果更加直面,也更加强烈,比如第八场完全就是扬克一个人的主场,同猩猩的对白、独白将他内心强烈的不满、愤恨都倾泻出来。相对于内心世界,故事情节和人物动作都描写得十分简单,很多时候都是内心世界促使着情节的发展和动作的驱动,比如第三场董事长千金被扬克惊吓而大骂“肮脏的畜生”,扬克感觉自尊被侮辱,把铁锨朝他们扔过去;第八场扬克在关着猩猩的笼子前倾诉,听到猩猩吼叫着回应,以为获得了认同,居然打开笼子试图握手。作品多次出现了“七嘴八舌的声音”,就等同于背景音或者戏剧音效,不需要安排其他角色出现,这些嘈杂混乱的声音往往可以反映扬克内心的苦闷和狂躁,是他心理感受和态度的外化,比如第一场那些同伴的声音就多次应和扬克,第五场和第六场先后以路人、犯人的身份出现,让他内心再度失衡。作品取名“毛猿”,也不仅仅是因为最后扬克只能与毛猿寻找认同,把扬克等同于毛猿,在作品第一场是这样描绘扬克和同伴的形象:“所有的人胸脯上都是毛茸茸的,长臂,力大无穷,凶恶、忿恨的小眼睛上面额头低低的向后削去。”由此看出“毛猿”其实是象征了现代社会的人,无论是像古代生活在森林的猿猴,还是如今被关在动物园的猿猴,人都被环境局限。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下,人逐渐麻木,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失去了自我肯定的价值,尤其是众多的劳苦大众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同,从“万物之灵”退化到了猿猴。扬克最初是以男子汉自居,他轻视“头等舱”的
奥尼尔《毛猿》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