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意义服装意义?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 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 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品色制度?品色制度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兼以腰带饰物规定)。?武德四年(621) 制定初步的常服规范,八月敕: “三品以上,大科紬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以上, 小科紬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以上(下), 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双紃,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鍮石。”?贞观四年(630) 二次下诏修订: “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仍通服黄。”?贞观五年(631) 敕七品以上服龟甲双巨十花绫,其色绿。九品以上服丝布及杂小绫,其色青。?上元元年(674) 诏: “一品以下文官,并带手巾、算袋、刀子、磨石。其武官,欲带手巾、算袋者亦听。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金带。五品服浅绯,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至此奠定唐代服色制度基础。后世皇帝只是适时加以调整?文明元年(684) 将八九品的青色改为碧(因为青布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易与紫色相混) 。?景云年间(710-711) :“九品以上一品以下,文武依上元故事,带手巾、算袋。武官咸带七事韦 x(x代古字无法输入,字形类牒),并足。其腰带,一品以下五品以上,并用金。六品七品并用银。八品九品共用鍮石。”?太和六年(832) 右仆射王涯准敕: “亲王及三品以上, 若二王后,服色用紫,饰以玉。五品以上,服色用朱,饰以金。七品以上,服色用绿,饰以银。九品以上,服色用青,饰以鍮石。应服绿及青人,谓经职事官成及食实禄者,其用勋官及爵,直诸司依出身品,仍各佩刀、砺、纷帨。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黄,饰以铜铁。其诸亲朝贺宴会服饰,各依所准品, 诸司一品、二品许服玉及通犀,三品许服花犀及班犀及玉,又服青碧者,许通服绿。”同时常服纹样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三品以上许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袍袄。四品五品,许服地黄交枝绫。六品以下常参官,许服小团窠绫,及无纹绫,隔织独织等充。除此色外,应有奇文异制袍袄绫等,并禁断。”?总括之,颜色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绯——绿——青(后改为碧)。?而腰带饰物从高到低依次为:玉——金——银——鍮石。?至于黄,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 例如隋朝士卒服黄。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 “天无二日, 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 650 年至 683 年) 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 668 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 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唐代男服?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 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唐代女服?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襦裙服是汉族女子服饰中非常基础的一种款式, 即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俗称上衣下裳) 的传统装束。唐女的襦裙装在盛世的影响下充分发展,加半臂,佩
唐朝服饰-课件(PPT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