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發展概論童振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全球化下兩岸經濟關係施建生編,《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第1-3章。1前言首先要解答的是半個世紀來台灣經濟發展何以能有卓越的成就:是由於中國人的本性。日本人留下的基本建設以及人力投資等。1949年大陸撤退來台約有兩百萬的軍民。由於美國的援助,在1951-1965年間每年給台灣的經濟援助約為一億三千萬元,為當時國民生產毛額的6%,是國內可用儲蓄的重要來源,佔每年投資毛額的40%,有時甚至高達50%。台灣政府的角色。自1950-1980年為前期,自1980年以後到目前為止則為後期。現將兩期的情形分別敘述於後。2一九八0年代以前的經濟發展回顧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自1945年十月光復至1980年的35年間,依當時經濟發展情況與重點,約可分為下列四個時期:(一)1946-52年為戰後經濟重建時期;(二)1953-60年為依賴美援時期,又稱第一階段進口替代時期;(三)1961-72年為自力成長時期,也是出口拓展階段;(四)1973-80年為因應國際經濟巨變時期,又稱為二階段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時期。3自1949年起推動了多項影響深遠的重大改革與措施。包括:推動農地改革,激勵農民增產意願。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對地價之補償則以實物土地債券七成及公營事業(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農林及台灣工礦業等四大公司)股票三成搭發。(一)戰後經濟重建時期(1946-52)4改革幣制,遏阻通貨膨脹。改革稅制,消除徵收障礙,開拓稅源。實施外匯管制,包含複雜的外匯分配制度與貿易管制。確立工業發展方向,選定電力、肥料及紡織工業等三項為優先發展工業。(一)戰後經濟重建時期(1946-52)5為達成發展進口替代工業的目標,乃採取強力的產業干預及保護措施,包括:關稅保護,加工及製造品的稅率提高許多,使平均實質關稅稅率由修正前的20%以下,驟升為30%以上。管制進口,保護進口替代產業之功能。複式匯率與外匯管制,利於出口,不利進口。限制設廠:為免保護措施下所產生高額利潤吸引少數工廠過度投資,產生生產過剩。(二)依賴美元時期-亦稱第一階段進口替代時期(1953-60)6若干補助措施,以加速工業之發展,例如:採取低糧價政策。將台泥、台紙、工礦、農林四大公營公司移轉民營。透過金融機構對民營事業給予充裕的資金融通。此時期最嚴重的財源不足問題,幸賴美援的支持而得於解決,其金額佔當時投資總額的40%以上,使當時投資占國民生產毛額的比例提高達6個百分點之鉅。(二)依賴美元時期-亦稱第一階段進口替代時期(1953-60)7(三)自力成長時期-亦稱出口拓展時期(1961-72)自1958年開始採取一連串的財經改革措施,包括:實施「外匯貿易改革方案」(1)簡化匯率並將新台幣大幅貶值。(2)放寬進口限制。(3)鼓勵出口。宣布「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1960年初),目的在建立現代化的財經行政體系與優良的投資環境。8(三)自力成長時期-亦稱出口拓展時期(1961-72)制定「獎勵投資條例」(1960年9月)制定「外銷貸款通則」(1962年3月)制定「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1965年1月)。據此依條例先後成立高雄、潭子及楠梓三個加工出口區。9(四)因應國際經濟劇變時期-亦稱第二階段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時期(1973-80)為實現發展第二階段進口替代工業之目標,政府於1973年宣布於次年開始推動十大建設計畫,一方面大幅擴充交通及電力設施,另一方面決定建立一貫坐大煉鋼廠、大造船廠以及規模龐大的石油化學工業體系。但石化原料及鋼鐵工業都是能源密集工業,而我國是缺乏能源的國家,為促進工業升級,改善產業結構,提升能源利用率,政府於1979年迅速擬定「經濟建設十年計畫」(1980年至1989年),積極發展機械、資訊、電子、電機、運輸工具等附加價值高能源密集度較低的技術密集工業。10
台湾经济发展概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