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国内外物流动态和发展趋势
本章学习目的:在了解国外物流发展的特点、中国物流业发展状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套中国
物流发展的途径;物流合理化、标准化、国际化、管理现代化,并且提倡打理发展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
管理一体化。
物流在国外有 50 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是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研究,90 年代中期才得到企业界
的广泛重视。发达国家无论在物流理论和运作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成效,尤其在物流合理化、第三方
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对于我国的物流研究和物流业发展有积极借鉴作用。
国外物流发展的特点
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生产资料市场经过充分发育,已经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
流通体系,也成为本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多元化的流通所有制
结构已经形成;市场调节在商品流通中已占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总量的 85%以上是由市场进行调节;国家
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已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体系;总之,一个多种
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少环节、开放式、可调控的流通新格局已基本形成。
在这大好的新形势下,研究,学习先进的物流技术,吸收他国物流管理经验,对于发
展我国物流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物流业发展与运作情况,归纳起来有如下五方面特征。
重视物流理论研究和物流技术推广
为了加强物流理论研究和推动、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除在有关的大专院校开设物流课程和进行物流
研究外,国外普遍成立了各种学术团体,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推广先进物流技术。
日本于 1970 年,同时成立了两个最大的物流学术团体,即“日本物流管理协会”和“日本物的流
通协会”,开展了一些全国性和国际性的物流学术活动。如进行了全国性的物流成本调查(1964 年),承
办了第一次东京国际包装展览(1966 年),召开了物流全国会议(1970 年),全面地系统地推进了物流管
理的合理化与现代化。1983 年,日本成立了第三个大的物流学术团体一一“日本物流学会”,侧重于深
入研究物流理论。同时,在东京先后召开了“第二次国际物流会议”(1979 年)和“仓库自动化国际会议”
(1981 年),开展了国际间的物流学术活动。1984 年,日本举办了全国性的物流大奖,对物流理论研究
和实际工作方面有贡献的人,给予奖励。并先后在东京分别召开了“第五次国际物流会议”和“亚洲国
际物流会议”、“国际物流展览”等等,并预测和展望 21 世纪物流发展战略。
美国最早提出“物流”理论,物流技术和管理涉及的范围也广泛。美国有两个较大的物流学会,即
1963 年成立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CPDM)”和 1966 年成立的“全美后勤工程师学会(SOLE)”都是全国
乃至国际性的学术团体组织,分别聚集了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物流理论研究和物流领域的开拓:发
展和普及物流理论;促进物流管理系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鼓励和促进物流学科领域里的学术交流;提
高物流协会成员的物流业务技术水平。他们对美国的物流乃至国际物流的研究,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英国在 60 年代后期,创建了物流管理中心(CPDM),70 年代后期,正式成立了物流协会;除了举办
年度巡回讲座,提供物流学术交流机会,提高物流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外,还发行了定期业务通讯刊物《物
流管理研究》,和月刊《运输管理》,对物流管理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物流结构形式多样
物流与经济密切相关,在自由经济体制下,商业活动完全取决于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
2-1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会寻求一切最有利的流通渠道和经营形式。各国情况也都有差异。
美国的物流结构形式
美国在物流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物流企业有如下形式:
仓储是衔接生产与流通、流通与消费的枢纽环节,是物流配送系统的必备基地。对于生产企业来说,
自建仓库需要大量投资,还要配备专业储运人员,因此愿意让利于储运商,自己集中精力提高产品本身
的竞争力而创造利润。这就促使了以仓储企业为中心的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是现代化专业分工
日益细化的管理要求。
这类物流企业既是配送中心,又是销售中心,集仓储和经营一体化。即既承担各类工业物资的储存、
运输,又担负商品的采购和销售。它的优势在于通过众多的零售网点,及时跟踪市场信息,以优质廉价
做好储运与销售服务。其经营方式通常是:仓库把经营目录印发至分布于全国的零售点,
第2章国内外物流动态和发展趋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