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和流行歌曲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会主动地将唐诗宋词和流行歌曲联系在一起, 会觉得那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一个好比高峰上的千年积雪, 一个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 相隔着太遥远的距离。但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 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 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抹灭的关系。中国的古代文学大都非常讲究, 在遣词造句, 行文起势, 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定规格,往往是字字珠矶,千古传颂。古诗词非常讲究韵律, 大多音乐感极强, 而从另一个角度上, 结合到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往往是含蓄婉转, 迂回曲折, 动人不止, 这些恰似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因此,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 直接挑选经典的唐诗宋词, 谱上曲, 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 最有名的, 我觉得当属邓丽君。邓本身是以唱台湾小调起家, 本身已有不少民族文化气息的濡染, 加上台湾一批执着于传统文化的音乐人, 共同泡制出许多与原诗同样经典的作品。邓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 淡淡幽情> 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中,张都监家的丫环,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 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些多都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 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 而古典诗词的介入, 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 也正说明了, 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 ]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在一些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 恰到好处地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和胸怀。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 , 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 ( 由罗文演唱) 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 最著名的可能就要属张明敏的那个版本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使用这类作品的。而大陆方面, 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将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 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 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 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从进入状态, 从而收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 引经据典, 物为我用, 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 更是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 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 继面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 一是台湾的琼瑶, 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 一派的诗情画意, 不食人间烟火状。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中的领头人物。他有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涛声依旧三部曲”,, 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 喜欢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 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不过他主要是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后来还有一个冯小泉, 因为他本身是学民族乐器的出身, 所以对民族文化自然有很深的兴趣与植根, 他的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 表现一种气魄, 表达一种情怀, 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大陆方面除了陈小奇冯晓泉,还要说一个陈涛,他的词作也是极具典雅风韵, 这与他的频频借鉴引用古诗词经典很有关系。看看他的作品, 他写过《霸王别姬》:“我站在/ 烈烈风中/恨不能/挡住绵绵情痛/看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共/生死同/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我愿有情人, 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 ??????”《精忠报国》( 均为屠洪刚演唱), 还有《红花红颜》:“一朵红花在今夜, 匆匆带走残阳如血”(书剑恩仇录主题曲), 最喜欢他近期的一首《雁衔泥》( 眉佳唱):“金陵的美人横吹笛/引来了燕子衔春泥/燕子双双筑柳堤/柳荫深处传来浅声笑语/江南的春雨润如玉/从来不湿行人衣/ ??????/唱繁华, 颂太平, 天遂人意/且听丝竹悠扬, 管弦急,”精巧别致, 其意境又让人想到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极富画面感。香港的流行歌词创作我一直都以为是一个很怪的现象, 提到香港,大家自然和最现代化的生活节奏联系到了
唐诗宋词和流行歌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