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凤文化之龙文化中华黄河坛上有很多龙的图案,吸引着游客的目光。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的图腾。是统领天下、博爱、智慧、勇猛、威武、尊严、神圣、仁义的化身。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五州四海的侨胞都是“龙子龙孙”;中华民族号曰“龙族”;苦难深重、贫穷落后时的中国被称作“蛰龙”,虽穷困而不失其尊严;获得新生的中国被誉为“东方巨龙”,而今更被视作“巨龙腾飞”,令世人敬之仰之。封建时代,龙为皇家所专用,平民不得染指,用之叫“违制”,被视作图谋不轨,犯上作乱,轻则判刑,重则杀头。皇帝被称作“真龙天子”,恼曰“龙颜大怒”,喜曰“龙颜大悦”;生曰“真龙降世”,死曰“龙驭归天”;身曰“龙体”,面曰“龙颜”;眼曰“龙目”,鼻曰“龙准”;行曰“龙行虎步”;止曰“龙驾暂住”;办公地址曰“龙庭”;居住处所叫“龙居”;坐处曰“龙墩”、“龙椅”;卧具叫“龙床”、“龙榻”;衣服曰“龙衣蟒袍”;冠履叫“龙冠龙履”;子曰“龙子”,孙称“龙孙”……总之,无处不“龙”,无一离“龙”。而百姓用龙多用在年景、天气、祭祀和祥瑞上,如:“九龙治水”主大旱,大荒;“一龙治水”主大涝,大灾;二龙治水主风调雨顺,丰收年景;“二月二龙抬头”,指春雷第一声,万物复苏;狂风暴雨,谓黑龙“秃尾巴老李”回家探母;祭祀、庆典可以舞龙,端午节可赛龙舟;婚庆嫁娶,可饰龙凤图案,点龙风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民民百姓的最高祥瑞代表之物,中华民族的神圣标志,为炎黄子孙所共享:我们的国家叫“龙的国度”,我们的家乡叫“龙的家园”,我们的漫游叫“龙行天下”,我们的民族灵魂叫“龙之魂”,我们的子女叫“龙宝宝”,我们身体叫“龙体”,头胪叫“龙头”,脊椎叫“龙脊”,骨骼叫“龙骨”,眼目叫“龙睛”,手叫“龙掌”,脚曰“龙足”,发声叫“龙吟”,行动叫“龙腾”,血缘传承叫“龙脉”……龙的广泛应用,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龙文化”。当然,“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也有那么几个龙的不肖子孙,对龙文化指手划脚,说三道四。某些人学西方科学先进的东西没有学到,反倒学会了不少蔑视中华传统文化,妄自菲薄、自卑自贱的恶习劣行。说什么“龙是一种凶恶的动物”,“龙是虚无缥渺的幻物”,有的还振振有词地说龙根本无法与西方的图腾崇拜相提并论,西方的图腾务实,如熊、狼、野牛之类,而龙是实际不存在的东西……。这也无足为怪,人各有志,不愿做“龙的传人”,那就去做“熊的传人”、“狼的传人”、“野牛的传人”好了,不过人家能要这种叛臣逆子吗?“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有跳蚤”,这是我们的老祖宗始料不及的吧?中华黄河坛,将龙纹作为一个主要装饰内容,这里介绍一些有关龙的小知识,意在展现龙文化数千年的历史,上溯龙文化的源头,下述龙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以图绘文,以文状图,图文并茂的描绘龙文化的肇创期、演变期、发展期和成熟应用期。你将看到自远古时代以来各式各样的龙;你将明了龙的种类,龙的各种形态;你将知道什么是龙的“三停九似”,龙为什么称作万灵之长,龙体的结构各部分叫什么名称……总之,我们试图将中国的龙文化较为系统完整地呈现给浏览者,呈现给世人,在尽情领略龙文化之余,鼓舞“龙气”,激励龙“志”,为“龙的传人”和衷共济、齐心协力、再造“龙族”之辉煌,尽一点绵薄之力。1、蚌壳龙·中华第一龙在中华民族吉祥文化中,龙是最高祥瑞动物,龙纹是最具影响的图案,绵延流传近万年。其经历可分为五个时期:远古时代的肇创期,商周的演变期,春秋、隋唐的发展期,宋、元、明、清的成熟期,进入今天的装饰应用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期。肇创期,是指新旧石器时代交替的远古时期,人类由狩猎采集的自然经济向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经济进化,龙文化就是由原始文化向图腾文化过渡时期的产物。上图为中华第一龙—蚌壳堆塑龙,1987年6月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距今约六千年。,用河蚌堆塑而成。河蚌古称“辰”,为十二生肖之一“辰龙”找到了依据。龙身颈部略有蜷曲,前后两肢有爪,尾部有鳍。此龙出土充分证明,中国龙起源于原始社会,并非望风扑影。2、三星他拉玉龙·新石器时代此龙是一件墨绿玉龙,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长50多厘米,高26厘米,体蜷曲呈C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鼻端截平,端面近楕圆形,有对称的双圆洞,为龙鼻孔。眼尾细长上翘,无足,无角,无耳,唯颈脊长鬣高扬,显示其勃勃生机。与商代玉龙相比,雕技简略,显示出原始的文化性质和原始的时代气息。因其首、背与猪有共同之处,又称作“猪龙”。猪曾一度是原始农人供奉的祭品,沟通人与神的信物,在当时也曾受崇拜。3、蟠龙·新石器时代1978年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为一彩绘大陶盘内壁上的蟠龙图形。红、白两色绘出,头在外圈,尾蜷盘中,体为蛇躯,有鳞覆身。巨口利齿,口吐长信,似蛇非蛇,似鳄非鳄,是早期龙形的
中国龙凤文化之龙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