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高校作物育种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述高校作物育种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作物育种学》是农学等专业主干课程,是研究作物新品种选(繁)育理论与方法科学。当今,农业基础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新品种培育已经成为科技领域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大力培养这方面人才,加强《作物育种学》教学工作。一、《作物育种学》教学现状 1999年大学本科扩招之后,学生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前分配就业转变为双向选择就业。用人单位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实践动手能力。为了扩大就业面,增加就业机会,教育部门要求扩充学生知识面,开展“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教育。在这种人才培养思路下,教学为了面向就业市场,必须减少专业课课时以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并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剖析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样,势必要减少理论课时间,相应增加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与实习教学)时间。但是,长期以来,实验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安排几个验证性实验,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实验步骤进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是认知信息被动接受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忽视了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潜在能力与理解知识差异性,掩盖了学生个性发挥,忽略了学生积极思维与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并且,这样实验教学也忽视了其目――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例如,最新教材《作物育种学总论》有20章,一般只能安排56学时,其中,实验课16学时,约占30%。《作物育种学各论》编排了32种作物,一般选择讲授当地主要几种作物,也只能安排56学时,其中实验课16学时,约占30%。按传统做法,每个实验一般必须在3~4个课时完成,因此只能安排一些简单验证性实验,目前作物育种学实验教材都是这样,无法对育种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未能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呼应实验教学体系。实习教学环节是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完成后进行,其目是在实习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上实际问题。由于学时数与作物生长季节限制,很难顾及实际工作中主要育种途径与育种全过程,也难以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呼应实习教学体系。这样,尽管经过了理论、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对育种基本原理与方法还是处于混沌状态。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相呼应,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育种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二、《作物育种学》教学改革措施育种过程是人工进化过程,与自然进化过程一样,包括变异、选择、遗传三个环节。创造变异与选择变异这两个环节体现在各种育种途径与方法中。主要育种途径与方法,包括选择育种(包括无性繁殖方式芽变)、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诱变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倍性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轮回选择、细胞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杂交育种是通过有性杂交创造变异,在杂种后代中选择目标变异过程,其理论基础是有利基因重组与目标个体选择;选择(系统)育种实质就是选择自然变异,其选择变异方法与杂交育种是一致;回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轮回选择育种是特殊杂交育种,因此,杂交育种是最基础育种途径,应用最广泛、最富有成效,集中体现了育种基本原理与方法,应该作为实习一个重要内容。杂种优势利用在生产上应用广泛,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等。育种过程包括亲本(自交系)选育与组合选配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都建立在杂交育种基础上,但其主要理论基础是杂种优势形

浅析高校作物育种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erterye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0-07-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