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职古典诗词教学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光华璀璨艺术宝库,它承载着数千年没有中断发展历程,在传统文化中闪耀着最为瑰丽、光辉色彩。然而,或许是年代久远产生陌生感,或许是“霸权英语”带来压迫感,亦或是网络语言风行所带来生疏感,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表示对古典诗词难以产生主动学习热情。怎样将这一民族瑰宝传承下去,如何引领学生去发现古典诗词美、剖析其内在魅力,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剖析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来在中职语文教学一线工作实践浅述自己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教学。一、浅吟低唱重诵读开明书店创办人章锡琛先生曾经这样介绍他小时候读书:开始读《四书》时,小孩子不懂,所以老师也不讲。每天上一课,只教小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都不教书要背书。到年终,要复习一年书,全部背出来。这些蒙生们,开始读时,对读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后,一旦豁然贯通,不懂全懂了。比如读《论语》时,不懂什么是“仁”,当读到十几次“仁”字后,渐渐对“仁”意义有了懵懂感受,读到上百次“仁”时,他心里已经构建起了“仁”体系。诗歌反复诵读不仅让“其义自见”,其特有音韵美也在浅吟低唱中被感知,诵读者丰富语感也由此得到培养。引导在“读图时代”成长孩子习惯诵读、快乐诵读是需要语文教师费些心思。课前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诗词背诵,不失为一种常规性引导方法。当然,读诗不是小与尚念经,情感投入才是朗诵基石。要学生“投情朗读”,首先要努力创设一种沉静氛围(如:运用风格相似背景音乐或设计一段如抒情诗般导入语),让学生对读诗产生一种神圣感、崇高感,进而愿意、期盼走进诗作。当然也应对诗歌朗读技巧给予一定地指导,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调等,多听多模仿名家朗读。不过,诗歌节奏反映是作者情感节奏,只有通过进一步赏析,与诗人产生了情感上共鸣,朗读者方能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情感,读出自身对诗歌诠释。二、知人论世察背景“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尽管孟子本意是要“尚友”,客观上还是道出了理解作品一种方法,为诗歌赏析提供了一个重要法门。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利用发达网络资源,让学生们搜寻与诗人、作品相关信息。诸如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特点,熟悉诗人生平际遇,鉴赏诗歌具体写作背景等。当然,在介绍作者时,不能流水账似叙述他生平经历,而是要通过介绍他生平或逸闻趣事来展现出他精神世界、个性气质。目是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精神状态,以作家独特心理品质吸引与打动学生,使他们与作家产生心灵上共鸣,这对理解与欣赏作品无疑能起到一个必要心理铺垫作用。三、咬文嚼字明意境诗歌意境是整体艺术形象,不可割裂。诗歌本身逐词逐句地解释,也会让原本充满美感课堂变成枯燥无味满堂灌。笔者在这里所说“咬文嚼字”是在诗歌阅读与理解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严谨”(朱光潜),是指对诗词中每一句理解都必须正确。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换字、抠词、抓诗眼、于无疑处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如,用“升”替换“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生”,体会“生”所赋予明月与潮水活泼泼生命。再比如,教授王维《出塞》时,对于最后一句“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学生很容易望文生义地理解成“前线指挥官在燕然山”。抠住“燕然”,再根据前文作者感情线索:“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抒发被排斥出长安时悲凉,不过,当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壮阔景象后
浅论中职古典诗词的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