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乌托邦的破灭.docx一个乌托邦的破灭【摘要】《驴得水》的背景是民国,四个知识分子在乡村小学教书,通过一头驴“驴得水”来虚报“第五个”教师的名额吃空饷,在教育部和美国慈善家来访之时,为了圆之前的谎言,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理想的教育乌托邦的轰然倒塌。从情节层面上,顺理成章而又一步步走向进退两难的处境已经颇具戏剧性,而不断爆发的矛盾节点,更让我们看到了编导演对于用戏剧手法讲故事的用心和专注。【关键词】荒诞喜剧;戏剧冲突;人性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135-01一、荒诞的外壳和残酷的内核四个知识分子,立志改变中国农民的“贫、愚、弱、私”,于是扎根在穷山沟里支教,但是他们却遇到两个难题:一方面他们的教学经费入不敷出,靠着虚报一头驴来吃空饷过生活;另一方面,孩子们一个个辍学回家,学校其实面临着要倒闭的现状。而与此同时,上级教育部要来视察,谎言的秘密眼看就要兜不住了,于是他们拉来铁匠来假装这名所谓的“吕得水”老师。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看似顺理成章,却也将一个个矛盾埋下了伏笔,一个是揭穿谎言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则是理想与现实的撞击。作为一出荒诞喜剧,不靠晦涩难懂的剧情和台词抓住人心,而是靠对现实的嘲讽来实现。戏里,富有抱负而“做大事不拘小节”的校长以教育者和领导者的身份一直重复着“人之初,性本善”的台词,观众却在一步一步的剧情发展中感到“人之初,性本恶”的提示。一群知识分子想改变教育现状,却不曾想他们这份崇高的事业中有一个“瑕疵”,而因为要去掩盖这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不断妥协,一点点丧失了底线,最终结出了恶果。而在戏中还有一个场景十分讽刺,那就是当教育部官员来见“驴得水”老师时,这位号称留学英国多年的教育部官员竟然把铁匠的方言误认为标准的英语,这种荒诞的表现就是有力的反讽。二、人性写照背后对于现实的嘲讽孙校长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口头那句“做大事不拘小节”的原则,牺牲了一曼和女儿,在这种所谓的宏大事件中牺牲掉个体的利益,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伟大,反而让人觉得与理想背道而驰。历史老师裴魁山从之前对一曼老师的追求渐渐变成为了利益可以牺牲一曼的清白,并感到自己是受害者且表现得理直气壮,让人感到悲哀,还有他的恶毒语言令人感到心寒。周铁男本是最有骨气的,但因为枪声响起,他彻底变成了狗腿子,没有了曾经的锋芒,没有了曾经的立场,这是最为彻底的沦落,在生死威胁面前暴露了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而怯懦的背后又引发人性中的贪欲。铁匠也同样是变化最大的一个,在屋外清洗自己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他变了,本应该从污秽清洗成洁白,却由白变黑了,他的性格转变和对于老师们的报复是最大的讽刺。四条故事线齐头并进,在金钱和利益诱惑下,在生与死的威胁中,四个人物一个接一个倒戈,最终走向了共同的堕落结局。剧中这些人物的表现不仅验证着知识分子是纸老虎,也在昭示着所有人都可能是纸老虎,在利益、生死面前很容易被击败。“疯子”的形象在戏剧和电影中往往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社会心理的暗流涌动,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疯狂,而是时代让他们变得疯癫。福柯在其著作《疯癫与文明》中提出:“疯癫在人世中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符号,它使现实和幻想之间的标志错位,使巨大的悲剧性威胁仅仅成为记忆。它是一种被骚扰多于骚扰的生活,是一种荒诞的社会骚动,是理性的流动。”张一曼最后的疯狂就是最好的写照,这个角
一个乌托邦的破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