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考点梳理】 1. 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适用范围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细胞质遗传与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且只是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具体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基因的分离规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自由组合规律 2. 遗传规律的试验方法及试验 1 )孟德尔遗传试验的科学方法恰当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豌豆巧妙地运用了由简到繁的方法------ 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合理地运用数理统计---- 加法定理和乘法定理严密地假说演绎------ 假说演绎法 2 )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试验杂交试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解释现象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项目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相对性状一对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数量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遗传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F 1 产生的配子数 2种2 n种配子间组合方式 4种4 n种 F 2 的基因型 3种3 n种 F 2 的表现型 2种2 n种联系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上两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2 的每对等位基因都要按分离定律发生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发生自由组合) 3. 相关的符号、概念及其关系性状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交配类:杂交自交测交正交反交交配类型含义作用杂交①植物的异株异花受粉②动物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①探索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的传递规律②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得到新品种③显隐性性状判断自交①植物的自花( 或同株异花) 受粉②基因型相同的动物个体间的交配①可不断提高种群中纯合子的比例②可用于植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测交 F1 与隐性纯合子相交, 从而测定 F1 的基因组成①验证遗传基本规律理论解释的正确性②高等动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正交与反交相对而言的,正交中父方和母方分别是反交中母方和父方检验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符号类: PF 1F 2×?基因类: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个体类:纯合体杂合体表现型= 基因型+ 环境条件 4. 显、隐性的判定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的亲本杂交, F 1 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 显性性状 F 1 自交, F 2 中出现性状分离,占 3/4 性状的-------- 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 隐性性状 5. 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实验自交: 让某显性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 则可能为纯合体。此法适用于植物,不适用于动物,而且是最简便的方法。测交: 让待测个体与隐性类型测交, 若后代出现隐性类型, 则一定为杂合体, 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个体,则可能为纯合体。 6. 正确理解各种比例分离规律①1∶1 ---- F 1 产生的配子比例(同种配子之比)、F 1 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之比、 F 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型之比②1: 2:1---- F 2 的基因型之比③ 3:1---- F 2 的表现型之比自由组合规律①1∶1∶1∶1 ---- F 1 产生的配子比例( 同种配子之比)、F 1 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之比、 F 1 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型之比②1∶1∶1∶1∶2∶2∶2∶2∶ 4---- F 2 的基因型之比 1--- 纯合体 2--- 单杂合体 4--- 双杂合体 3 ③9:3: 3:1---- F 2 的表现型之比 9--- 双显性 3--- 单显性 1---- 双隐性只有统计的个体数量足够多时才可能接近于理论比值。若统计的数量太少,就可能不会出现以上比值. 7. 果皮、种皮的基因型----- 只与母本有关 8. 育种只有少数时候选育杂合体,例如玉米地杂交种----- 利用其杂种优势,只表现在子一代, 不过需要年年制种一般情况下选育的都是纯合体,能够稳定遗传,可分为两种情况自交后代不淘汰隐性纯合体型自交后代淘汰隐性纯合体型 9. 基因分离定律中的解题思路分离定律的习题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正推类型, 即已知双亲的基因型或表现型, 推后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及比例,此类型比较简单。二是逆推类型,即根据后代的表现型或基因型推双亲的基因型,这类题最多见也较复杂。(1 )方法一:隐性纯合突破法例如:绵羊的白色由显性基因( B )控制,黑色由隐性基因( b )控制。现有一只白色公羊与一只白色母羊,生了一只黑色小羊。试问:公羊和母羊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 它们生的那只小羊又是什么基因型? ①根据题意列出遗传图式: 因为白色( B )为显
高中生物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考点梳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