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进区卡的使用幼儿园区域活动就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环境育人指导思想,促进幼儿身心与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要让幼儿在不同的区域空间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积极与各种材料互动,合作与交往,形成良好的常规与行为习惯,促进社会性发展,进区卡的引导与指示作用不可忽视。 一、减少幼儿等待现象 《纲要》明确指出,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感,又能满足活动的需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与过渡环节,减少与消除消极等待等浪费时间的现象,提高活动效率”。我们班每天早餐后会开放一些区域活动,餐后幼儿陆续持卡入区,无需等待。先吃完早餐的小朋友就可以先为自己安排活动,这一做法很受幼儿的欢迎。因为她们想进自己喜欢的区,必须得快点吃完,否则,卡给别人先拿完了,就无法进入该区,只好等下次才能争取那个区的“卡票”了。因此,这也能督促小朋友专心进餐,养成吃饭不拖拉的好习惯,培养幼儿学会等待与控制,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现在孩子们已经形成凭卡进区的良好习惯,不会不讲道理乱撞区了。有时很想到某一区域却没拿到卡时,她们还会与同伴商量,请求同伴的支持,学会了交往与谦让。活动起来井然有序,有利于教师的管理与指导。 二、引导幼儿对号入区 开展区域活动,区卡就是一个引导,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应区卡入区操作学习。由于小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区卡的设计不仅要求美观鲜艳,而且要实用好操作,指示性要强。一方面,我们让孩子们动手设计进区卡,搜集废旧图书的图案让她们装饰粘贴在各色长方形底板上,上方穿孔串上长彩绳,集中挂在墙面的小钩上,幼儿活动时直接取卡挂在脖子上,非常利于区卡的取放与管理;另一方面,我们运用物体对应配对方法,将区卡的小图案与区角墙面大图案统一起来,这样,进区的指向性就非常强了。例如:娃娃角区的墙饰就是娃娃做饭的直观图案,小朋友想进娃娃家活动就必须选出与此图案相同的区卡。由此可见,指向性明确的区卡可以保证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限制幼儿区域人数 每次投放的区卡数,可以起到合理分配各区人数避免互相干扰的作用。根据区域的空间大小,性质与内容的不同,安排活动的人数往往也不同。如科学区投放的材料比较丰富时,可以考虑增加人数。建构区进行大型主题构建时,也可以考虑多人参加,但为幼儿创设的“私人区间”或“心情小屋”,则要控制在2~3人即可。如果区域变化了,临时需要增加或减少某区人数时,就直接增减区卡的数量。在取卡处老师要及时调整,每次活动前出示相应数量的区卡。这样,避免了由教师来分配入区人数的“高控行为”,减少了不必要的管理,锻炼了幼儿自主安排活动的能力,逐步从“她律”内化为“自律”。 在幼儿全部进区后,我们会加强观察,做幼儿区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帮助解决遇到的困惑,化解幼儿间出现的矛盾,培养幼儿愉快合作与友好相处等,为每一个幼儿创造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四、帮助幼儿学录 在区卡的背面,我们设计了便于更换、记录与统计的表格。每张区卡重叠贴三张表格,展示全班幼儿名单,即在表格里分别印上全班幼儿的标记图,小班就是实物图形标记,进入中班则可以使用名字标记。幼儿每进
区域活动中进区卡的使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