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马斯勒戏剧化地把城市的轮廓,缩影在这只大碗上。像是我们将自己放在一个大的宇宙空间里看这个世界,城市与里面生活的人们,突然间变得渺小。在琉璃作品上喷砂,并进行彩绘,让光在城市底部扩散,产生了一种既真实又虚幻、既明亮又阴暗、既美丽又沉重的城市印象。作品: City Jay Musler 杰·马斯勒 1949 美国 脱腊铸造法的十二道工序列表如下: 、取得完整腊型 ,取得耐火石膏模 10. 脱除耐火石膏模 11. 进行细节修整、研磨及拋光 12. 最后品管包装,然后镌刻签名 3 89 Emile Gall é 1846-1904 法国埃米尔·加莱( 1846-1904 ),法代表,以自然为创作主题的琉璃花瓶,清新的风格、象征主义(Symbolism) 的色彩以及精湛的工艺,领导法国工艺美术向当时工业革命大量制造机械产品挑战。在法国新艺术重镇南锡,作为领导发起者,成立了南锡派学会。 Cameo Vase Series (1889-1904) 琉璃的灵魂加莱, 1846 年出生于法国南锡( Nancy )。 1872 年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开始琉璃艺术创作。值此时期,欧洲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城市中弥漫的浓烟和机器轰鸣, 人们的恐惧和厌恶感与日俱增。人们重新掀起对手制工艺美术的重视,一场新艺术运动席卷欧洲。加莱将花卉、昆虫以种种象征表现:蝙蝠代表一个在众人皆盲的环境中仍能找到方向的灵魂;蜻蜓、知了阐释了他对生命的短暂和美好的体会;花丛中采蜜的蜂呈现自然界循环;黑蝴蝶是死亡的暗示,也象征新生命的人类诞生。这样的思想和情感,透过琉璃花瓶,赋予观者莫大的感动。 1889 年巴黎万国博览会,加莱参展了三百件的琉璃艺品,融合东方美术特征的崭新风格,在世界艺坛上大放异彩,成为会场注目焦点,并获多项大奖。接着十年创作巅峰时期,为加莱带来巨大的荣誉和奖章,经营上也有声有色。 1900 年前后,加莱的作品呈现出奇特的造型及诡异的色彩,对于年过五十而将自己素所坚持的唯美风格作彻底转变的艺术家而言,其灵魂挣扎非外人所能理解。他刻意破坏完美的设计,表明面临自我突破的苦闷、焦虑。晚期的每件作品都能看出他想挣脱束缚,飞翔上天的意图。直至 1904 年病逝。加莱一生涉入琉璃的研究创作范围极广,包括吹制、套包、热塑、釉色、铜轮雕刻、酸洗等,技法的复杂和多样化,玻璃工艺史上,无人能及。然而琉璃艺术创作过程中,最艰难、折磨的,其实不是技法,而是创作它的人,对一种无以名之的“不确定感”、“不安定感”的终身探索。加莱的琉璃瓶子,透过创作人敏锐的观察,加上无数精细的创作细节,像自然一样,展现了生命的“活”,生命的写意,尤其是,鬼魅一样的忽而光明和忽而黑暗的暧昧,充满了诗意和文学性。十九世纪末法国新艺术琉璃艺术家加莱,创造了堪称“世界最美的琉璃瓶”。 Kyohei Fujita 1921-2004 日本 Japan “五色之舞”,看似温润的盒子,却有着冰洁的琉璃触感, 用现代琉璃艺术诠释日式盒子中的细致内敛,是 Kyohei Fujita 赠送给琉璃中国博物馆创办人杨惠姗的私人珍藏。所有的人,第一眼看到 Kyohei 藤田乔平的琉璃盒子, 立刻就能说出:日本。藤田乔平通过琉璃媒材,传达出日本文化中一脉相承的装饰美学作品: 五色之舞藤田乔平与日本现代琉璃艺术一起成长,后来也成为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是大家对日本传统生活的永久怀念,尤其是茶道。毕业于东京艺术学院的金属专门系,将琉璃及珍贵金属融合在作品之中的训练,影响了他的一生。他曾和岩田藤七( Toshichi Iwata )一起研习,并在岩田的工作室工作了两年。琉璃纹理与黄金、白金的结合,蕴入一股浓厚的禅意,并唤起了他对色彩的一种特殊的感觉, “那不止是颜色,其中还表达了人类的精神、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大师的艺术风格中所要传达的语言。 Antoine Leperlier 1953 法国 France Still Alive / Fleuve et Stele Ⅲ琉璃脱腊铸造,是安东尼·勒彼里耶的家族传统。他的曾祖父徳孔西蒙,是 19 世纪末法国琉璃艺术最辉煌时代──新艺术时期, 最重要的琉璃艺术大师。 15 岁开始,他与堂兄在祖父的工作室中, 进行琉璃脱腊铸造作为艺术创作媒材可能性的深入研究。精准的掌握琉璃色彩与内在反应,使安东尼·勒彼里耶取得了当代法国国宝艺术大师的地位,并成为新艺术琉璃脱腊铸造的最重要传人。 Stanislav Libensky 1921-2002 捷克 Czech Republic Jarosl
琉璃0911-课件PPT(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