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润则有声
——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拓展”的一点思考
【摘要】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成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成为许多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定开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拓展”几乎成为评价一堂课有没有遵循新课改理念的一个标志,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的背景下。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对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的特殊性的理解上的偏差,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往往“流于其表”,是虚假和无效的。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内容的拓展展开反思,对“拓展”进行再认识。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拓展策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笔者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多年,在这个岗位上呆得越久,对这门学科的感触愈加深刻。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而由于其特殊的诞生和成长背景,信息技术应当也有能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也不能满足于让学生仅仅是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点,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当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一、“拓展”概述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不是主要的,培养学习能力才是最终目标。而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通过对课堂知识延伸,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扩充,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课堂拓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地位愈显重要。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中的“拓展练习”几乎成为了评价一堂课有没有遵循新课改理念,体现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的重要标志,而笔者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和观摩中,听的和评的最多的可能就是任务驱动型的课堂拓展,不夸张地说,几乎每节不落、每回不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应用”、“拓展”的旗号有时候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只有行之有效地课堂拓展,方能起到“画龙点睛”、“润物有声”的教学效果,不合理、不适度、无深度的“拓展”无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拓展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斑斓未必皆春色”。
二、“拓展”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乱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因此,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教材知识点之间有一种“交互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
笔者认为,有效地课堂拓展应当在时机把握上适时,在拓展内容上适度,在拓展效果上力求深度。
(一)适时地把握时机
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不少信息技术老师,把课堂的“拓展”片面理解为:在一堂课的知识点学习之后,或就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再操作再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进行再创作,完成新作品,这样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生硬的。
拓展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类型、教学的需要,要因地制宜,要适时拓展。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信息技术教材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因此,课堂中的“拓
精选范例 构建有效信息技术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