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的设置与质量控制 1后浇带的设置 ,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为解决与裙房之间的沉降差而设置;用于解决结构由于温差而引起收缩变形者称为收缩后浇带,主要应用于解决大体积混凝土、超长结构收缩变形而设置。后浇带不能随意设置,其位置应按规和设计要求及施工方案事前确定,根据不同的地基承载力、不同结构构造来决定采用何种处理方法。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 (状) 有平直缝、阶梯缝、凸形缝、凹形缝四种。常用的有平直缝、凹形缝。如设计无要求时,采用何种形式(状)应视现场情况确定,其中地下室外剪力墙一般采用平直缝,并安装止水带(条)。 2后浇带的施工质量控制 (地下室)后浇带垫层施工时,宜将后浇带处基础垫层做加强处理和防水特殊处理。一般在后浇带底部设置250毫米×250毫米的排水沟,两端设置集水坑,为清理垃圾进行冲洗和排除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泌水提供方便。如遇地下水位较高或雨季施工时,在后浇带的两端设置集水坑,%的垫层泛水处理,以便及时排除雨水和养护用水,避免钢筋锈蚀。后浇带施工缝处宜用钢筋网或木模板作堵头侧模,对地下室较厚的底板、大梁等属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浇带,两侧堵头板应按钢筋间距上下设置专用模板及支撑,以防止混凝土漏浆而造成后浇带底部剥离不开。(特别要注意基础下反梁必须及时清除漏浆,初凝后及时排除支撑和堵头模板),对有防水抗渗要求的还应设置止水带或其它止水材料,以防后浇带处渗水。作为伸缩后浇带,一般要求混凝土浇灌的间隔时间宜在两个月以上;沉降后浇带一般要求高层部分主体结构结顶后再进行浇灌,其间隔时间可能要几个月甚至更长。后浇带部位的支模应采用二次拆模施工工艺。否则可能会造成梁板上部裂缝、后浇带部位下挠等质量事故。后浇带两侧应保留承重荷载支模应不少于两排(包括梁、板支撑均应保留),立杆间距不应大于1米,该部分模板支撑系统要相对独立,以便于其他部位的模板及支撑的及时拆除,以利正常周转。对后浇带部位保留第二次拆除的梁、板、模板及支撑,必须保证该部位的梁、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强度的100%以上,和上一层结构梁、板单独能承受上部施工荷载时,最下一层才能拆除,也就是通常所说高层建筑后浇带部位二次拆模最少应保持五层的支撑体系,如遇冬季施工,必须根据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报告来进行计算。立杆间距应经过计算来确定,计算时可考虑扣除该部位悬挑梁、板自身所能承受的荷载,剩余荷载应由后拆支撑来承受,同时应支撑水平方向有可靠的拉结以防失稳。对于后浇带的支模和拆模,不管采用何种施工工艺,都应进行计算,确保模板及支撑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 ,具体施工中应区分后浇带的性质和功能,分别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艺和措施对钢筋进行处理。伸缩后浇带主要是为了解决大体积混凝土和超长结构收缩变形而设置。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应
后浇带的设置与质量控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