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翰园碑林---解说词.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翰园碑林---解说词中国翰园碑林---解说词我们如今来到是著名景区翰园碑林,它是国家4A级景区,与碑林、曲阜碑林并称为中国三大碑林。它占地120亩,镶碑3000多块,整个景区分为南半部的园林风光和北半部的主体碑廊区。主体碑廊区总长达6华里,分为历代碑廊、古代碑廊、碑廊、篆刻碑廊、多数民族碑廊、国际友人碑廊和名人书法碑廊等。在中国的三大碑林中唯有的翰园碑林是公家投资兴修的,它是由市的退休老干部公涛老先生带领全家集资所建,公涛先生现生活在我市东郊,生于1927年,如今已是81岁高龄,他客籍是在巩义,从小热爱祖国的文明艺术,1951年参加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还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由于身体缘由而提早退休。退休后的公涛先生与市的许多热爱书法艺术的文人雅士研讨书法、切磋技艺,1984年时,看了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重建历史文明名城,发展旅行事业的大讨论”,公涛先生大受启发,决心要在建这样一座碑林,就是要广收天下墨宝,隽刻于石,为后代人留下一座文明不动产。当他把本人的想法向全家人说后得到全家人的支持,拿出全部积蓄2万元做为筹建资金开始了筹备工作,还取得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像该园的120亩地就是市委市政府无偿提供给他运用建设碑林的,而且还有社会各界的捐款来援助碑林的建设。在此老非常感动,在碑林创建之初时就立下一则家训碑,这块碑刻立于我们南大门轩辕黄帝像下面,他要求全家人在碑林的建设过程中“只许投入,不许讨取,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直到碑林全部建成,无偿交给国家为止,碑林有了支出,家子子不能从碑林牟取一分钱的利益。”这是一块有形的家训碑,而他在家庭部还立了一条不成文的家规,他要求在碑林建成之前,不买高档家具,不添高档衣服,不在银行存一分钱。从1985年建碑林开始至今已二十三年了,这二十多年来全家已投入资金高达1600多万元,他的这种精神与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精神非常类似,所以古代人亲切的称他为“当代文明愚公”,而在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也命名他为“当代文明愚公”的称号,而我们的翰园碑林也被誉为“中国最大的民办碑林和书画碑林”。各位朋友,了解完公涛先生后我们如今就来到了主体碑廊,它是在1996年落成,总建筑面积10150平方米。走进碑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楷书名家田英章先生所书写的《前言》,通篇采用的是欧阳洵的欧体,字体清丽古雅,结构严谨,可谓是国的一流程度,整篇是900多个字,是田英章先生用了一早晨的工夫写成的,可见他的书法根底非常深沉。整篇记述了翰园碑林的发展过程和概况,田英章先生是天津人,现生活于,他曾担任过周恩来总理的秘书,是国家独一的一位手写任命书的书法家。首先我们来参观一下历代书法碑廊,它上起殷商,下至清末,共镶碑822块。我国的碑林和曲阜碑林次要是展出我国古碑为主,非常珍贵,而翰园碑林的特征是展现我国的书法发展和文字演化史,所以我们的历代碑廊都是按照朝代的顺序进行篆刻的。汉子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世界上的文字普通都源于图画,我们首先看到的两块是我国最早文字的一种――甲骨文,它出如今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1898年小屯村的农民在古殷都废墟中发现的,当时出土了十几万片,大概五千多字,而专家能辨认的只要二千多字。这种文字普通用刀刻写,因此笔画拐弯多为方笔;字形参差不齐、大小不均;单个字呈细瘦外形。这里选刻的是在龟甲和牛髋骨上的卜辞,下方就是它翻译过来的容,在我国有许多著名的学者都研讨甲骨文,例如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等等,特别是罗、王二位在甲骨文方面都作出了严重的贡献,所以甲骨学初期称为“罗王之学”。在这个时分还都是象形文字,到周代当前我国的文字就有了一定的进步。西周时期人们喜欢把字刻在青铜器上,由于古人把青铜称为“吉金”,所以这些文字又被称为是金文或钟鼎文。金文与甲骨文相比,字形显得工整一些,笔画趋于圆润,曾经带有书法的美感。据文献记载,周宣王时有位叫籀的太史,他把当时存在的文字进行整理,著大篆15篇,这是中国文字的第一次改革,后人把太史籀之前的文字称为“古文”,把太史籀当前的文字叫做“大篆”,也叫“籀文”。周代文字都是大篆,它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周代初期,中期还有春秋战国时期,在周代时期我们选刻的有周康王时的《大盂鼎》另外还有中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如今故宫博物院中,其中毛公鼎被誉为“镇馆之宝”)等。说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除了有大篆文字之外还有一钟石刻作品非常有名,那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石鼓文》,它是在唐代初年时在凤阳县出土,后来由于宋徽宗非常喜欢书法就将它运到了,在后来金人攻入后又将它运到了中都(今),如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之所以称它为石鼓文,是由于发现时所刻的石碑都是圆形像鼓一样,据专家们考证,认为它是战国中期人的作品,与小篆曾经很接近,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后人誉

中国翰园碑林---解说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982835315
  • 文件大小43 KB
  • 时间20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