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教育人文价值随着全面素质教育推进,财商教育正逐步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一个重要课题。从已有成果来看,人们关注重点在于现代社会中个体理财能力及其培养问题。然而,财商教育内涵远非如此。财商应该是个体在从事与财富相关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综合素质或品质一种表征,这种综合素质或品质由“财知”“财情”“财意”“财能”所构成,其中“财能”为核心要素。笔者对此解释比较认同,认为财商教育是由学校、家庭与社会根据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特定影响,培养受教育者在从事或将要从事与财富相关活动时所必需知识、情感、意志与行为能力社会活动。财商教育除了其具有传授理财知识、培养理财能力等重大功能之外,还具有非常丰富而重要人文价值。一、引导人确立在财富面前主体地位人与财富关系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经典问题。许多人对此在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但实际生活中却不能很好地加以处理。财商教育人文价值,首先体现为财商教育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与处理自己与财富关系,帮助人们确立自己在财富面前主体地位。马克思认为,财富本质就在于财富主体存在。他指出:“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不就是在普遍交换中产生个人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普遍性吗?财富不就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自然’力,又是人本身自然力―统治充分发展吗?财富不就是人创造天赋绝对发挥吗?”[1]这一论断表明了马克思对于财富与人关系基本观点,即财富本质不是物,而是人劳动产物,它反映是人自然力(即劳动力)发展状况,是人创造天赋发挥。财富本身不是目,而是手段,是人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而生产出来,离开了人发展需要,则无财富生产必要。在财富面前,人永远是财富主体与主人。可见,马克思主义财富本质观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物本财富观,而是强调人、重视人劳动与人创造能力人本财富观。为什么有些人未能正确地处理人与财富关系呢?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角度给出了解释。在人类社会发展第一阶段―对“人依赖”阶段,物质财富生产与享受构成人全面发展第一个前提,财富主要表现为其使用价值。之后,人类社会发展摆脱对“人依赖”阶段而进入到对“物依赖”阶段。从理论上讲,由对“人依赖”上升为对“物依赖”,可以更加凸显人在财富面前主体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平等地位。然而在这一阶段,财富表现形式由原来使用价值转变为交换价值,货币成为财富“一般形式”(马克思语)转化为资本,取得了购买他人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权力。交换基本原则是等价,资本则能够带来更多剩余价值。为了获得更多能够交换资本与剩余价值,人们产生了对金钱贪欲与膜拜,导致了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于是,财富被异化,人劳动被异化,人与财富关系也被异化。原本为人所用财富,反而成为人追求目,这种情况在当下中国也是存在。马克思财富本质观及其对人类发展进程中人与财富异化状况剖析,凸显了财商教育重要人文价值,即是通过财商教育,向受教育者讲清人与财富科学关系,使他们明白人才是最根本,财富是因人而产生,为人而发展。引导他们确立自己在财富面前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在与财富交往活动中主体意识与主体人格。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财商教育面临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帮助人们找回在财富面前缺失主体地位与主体人格,重新成为财富主人。此外,财商教育还要使人们明白,财富不仅仅是指金钱,它具有丰富内涵。凡是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资本价值物品都
财商教育的人文价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