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习题人文科学系09级对外汉语余静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从成书上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而《三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从主题上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民式英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表现形式不同,《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从结构上《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经线是三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互相贯连,形成珠串式线形结构。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从忠义上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在这纷扰的斗争中,忠是他们的导航,义是他们的斗力。也是这一个个重情重义的英雄,为我们演义了两个不朽的长篇巨著。而在忠义的作法上二者皆有不同的表现。《三国演义》宣扬“忠”,更突出表现的“义”。“义”在《三国演义》中的内涵非常丰富,有君主之义,如刘备的仁政爱民,为民而哭;有臣下之义在于忠君,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朋友之义、兄弟之义,如,小说开篇的“桃园三结义”,、关、张三人不是兄弟胜是兄弟的情谊贯穿着整篇小说。《水浒传》的全部情节突出表现的是忠义观念,主要是变现在对朝廷的忠心不二,和他们朋友之间讲求信义,很有正义感。在“忠"上,他们“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在宋江所说:“宁可朝廷负我,我绝不负朝廷”,且最后的招安也是忠于朝廷的表现。在“义”方面,鲁智深的“拳打郑关西”、武松的“血溅鸳鸯楼”、李逵打死殷天赐等等,都是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义士之举。《三国演义》的义在塑造个体,如关羽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赵云的单骑救主,个人的义占主导。关于三国中的关羽是“义绝”,毛宗岗说:“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而《水浒传》的义重在整体,义是发展的过程,从七星小聚义到梁山泊大聚义,从江湖、个人英雄的小义到“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的大义。其中义高于江山,高于一切。从对后世的影响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明清两代产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