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稳定与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F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50(2003)05004007财政稳定与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王国松(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上海201800)摘要:财政稳定是金融市场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目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财政不稳定性、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等现象。为确保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中国必须实施稳定财政政策。关键词:财政稳定;金融市场化;银行危机;货币危机作者简介:王国松(1968-),男,安徽滁州人,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一、我国当前财政收支状况及其稳定性分析(一)我国当前的财政现状分析自1994年之后,我国财政状况有所好转,彻底遏制了此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跌的不利局面,基本实现了两个比重同时提高的1994年税制改革目标。%%%%。但自1994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同样保持上升的态势,结果导致了财政赤字逐年扩大,尤其是近几年,速度之快是改革以来从所未有的。在1978~1999年期间,;在1994~1999年期间,,。为了考察我国财政赤字快速增长的原因,在此将财政赤字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了分解,同时考察了财政债务收入分别占财政收入及GDP的比重。第一,在1994年之后,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止跌回升。但是,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回升的背后却是财政债务收入和国内债务收入的急剧攀高,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4年之后回升的主要支撑是财政债务收入增加而非税收收入的增加。据统计,1994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第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在1994年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好转,始终在第5期财政稳定与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4150%左右,彻底改变了1994年以前那种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严重偏低、中央财力不足的不利局面,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得以加强。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至今尚没有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权,故而国债收入自然就构成中央财政收入,并成为其财政支出的重要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我国金融机构出现日渐扩大的、正的存贷差以及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所在。由于国债实际利率一般都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并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低风险性,在当前国企效益普遍不理想而银行贷款责任约束机制加强的情形下,银行部门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债主要持有者之一,故而在银行存贷差加大的背后,则是银行部门的有价证券资产的增加。据统计,1995年,,到了1999年,,。可见,我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该如何协调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一直认为,赤字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成效固然显著,但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否则,财政赤字货币化和滞涨现象的发生必将是难以避免。第三,在1994年之后,中央财政不仅有效地遏制了逆差,而且顺差逐年扩大,。但地方财政却在1994年之后赤字骤然上升且逐年攀高,,与我国财政赤字保持同向增长态势。可见,我国财政赤字的主要源头是地方财政而非中央财政。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中央政府拥有债券发行权而地方没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存在严重的不对性。中央财政收入1994年以来所占的比重始终在50%左右,而中央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自1978年改革以来却逐年下降,1994年以来一直徘徊在30%左右;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1994年以来已经降至50%左右,但是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是逐年上升,1994年以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这种显著的不对称已经使得许多地方政府财政尤其是乡级财政处境极度困难,出现严重赤字也就在所难免。(二)我国当前的财政稳定性分析财政稳定包含三重含义:(1)政府如果能够长期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则政府财
财政稳定与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金融市场化改革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