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王羲之课题组长:胡子羽学校:株州市白鹤小学班级:五年三班指导老师:胡军选题理由: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其美无比,天上人间独一无二,汉字书写也成了专门的高超艺术,这就是传承几千年之久的中国书法。而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历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影响巨大而又深远的书法大家。对于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灿烂的中华书法艺术。因此,我决定对他展开调查。课题内容:我们眼中的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分几期?是哪几期?王羲之有哪些书法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哪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有什么艺术特色?王羲之书法中的“柳体”和“颜体”各有何特点?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到图书馆查阅书籍。询问长辈,从交谈中获取信息。从网上搜集王羲之的信息。与老师、同学、朋友讨论。时间安排分解课题,确定要搜集哪些资料,然后制定计划。第一天到网上搜集王羲之的资料。第三天到图书馆查阅一些书籍。第四天做调查问卷。第六天给同学发调查问卷并统计结果。第七天访问爸爸、妈妈或老师,看他们有什么开法。第八天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方案。第九天全部归类,进行修改。第十天指导老师意见:指导老师签名:年月日五、研究过程:一、课题分解1、王羲之生活在什么年代?2、王羲之有哪些作品出名?3、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表达的怎样的情感?4、王羲之的个性是这样的?5、我们能从王羲之的作品中能看出什么?二、初步搜集资料1、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2、王羲之的故居:王羲之的故居位于临沂,这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前人以“灵秀钟毓,代有伟人”赞誉之。临沂历代所出的名人中,以王羲之最为世人所崇,故人们又习惯地把临沂城称之为“羲之故里”。王羲之故居位于临沂市洗砚池街20号,为古典园林式建筑。一期占地面积约28亩,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洗砚池正对大门,占地5亩。传说,王羲之幼年时刻苦练字后即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在洗砚池的北面约10米,即是高出地面2米的晒书台,有150平方米,为当时王家晒书之所。在晒书台北面约10米处,有5间仿古建筑,占地200平方米,是现代人修的琅琊书院,里面珍藏的王羲之的碑贴、碑刻,以及书法名家的真迹。在故居西侧是百米长的书法碑廊,均为当代书法名家的手迹。东侧则是亭榭、小桥及一片片竹林,景色宜人。3、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王献之(公元344-386),字子敬,一说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即最小的儿子。关于王献之的卒年,有两说:《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刘孝标注云:“献之以泰元十三年(公元388年)卒,年四十五。而唐张怀瓘《书段》则云:“太康(应为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卒于官,年四十三。4、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
我眼中的王羲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