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一、王羲之及其《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独特。因为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 王羲之的书法被确认为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内,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一直非常牢固, 人们将他尊为“书圣”和中国书法文化的代表。王羲之(303 — 361) ,琅邪临沂人,字逸少。后移居会稽山阴( 今浙江绍兴) 。他一生曾任秘书郎、参军、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人称“王右军”。后称病去职,与东土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老。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 伯父王导、王敦以及父亲王旷, 都是曾经左右东晋形势的重臣。王氏家族与当时的皇族司马氏平起平坐,地位显赫。王羲之虽然父亲早逝, 寄养在伯父王导家中, 但这并不影响他具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与良好的学习环境。据说他小的时候不善言辞,长大成人后却善于思辨,并以骨鲠著称。王羲之少时学卫夫人书法, 后来得到叔父王虞的指导。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很多, 伯父王导、王敦都精于书法。王导还将有“江东法帖之祖”之谓的《宣示表》传给王羲之, 可见对王羲之书法才能的器重。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能够博采众长, 转益多师, 终于“备精诸体”,创造了全新的书法艺术境界。王羲之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 有人要问, 一千多年前的王羲之书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 后来很多书法家都有很高的成就,为什么不能取王羲之而代之呢? 这个问题要放到书法史中来看。首先, 要从汉字的发展演变上看。中国文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的变化,从篆书系统向隶书系统转变是—次关键性的变化。我们现在汉字应该都属于隶书系统,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表意文字。隶书系统的文字在以后的岁月里繁衍出很多变体,如行书、草书等, 这个过程都发生在汉代,隶书本身也最终演化成为今天常见的楷书。在王羲之之前, 这些书体都有一定的规模, 但还是不够成熟。比如钟繇的楷书, 相对来说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张芝的草书也属于质朴一路。王羲之书法在他们的基础上取代了前人,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字范式。王羲之之后的书法家当然也不可能停留在模仿王羲之的书法上, 比如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他们将楷书推向了更为标准化的境界。但是, 宋朝的文人书法家大多认为, 他们的楷书有刻意安排的痕迹, 虽然在实用方面是够标准的, 但与王羲之相比, 却显得有些不自然。正因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境界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字形姿态丰富但不过分张扬, 气息冲和, 刚柔相济, 既有法度, 又有极高的审美境界, 所以在他之后的很多朝代的书法家都愿意接受他。人们把羲之尊为“书圣”,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附图为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局部) 草书是王羲之擅长的书体之一。在王羲之之前, 章草已经非常成熟。从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出土资料来看, 这个时期今草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当然还没有完全与章草分离。王羲之总结了前人的成果, 在师法张芝以及东晋以前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上,一变汉魏朴质书风, 而创妍美流便之草书, 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 使今草与章草的界限变得分明起来, 成为两种书体。他笔下的今草结构随笔势而变得自由灵活, 充分体现草书“删难省繁, 损复为单”的特征。从实用的角度上说,这更加便于提高书写的速度,字势连绵,笔断意连,书写的艺术性也加强了。其形态纵横牵掣, 钩环盘纡, 神态自若, 具有变化无穷的美, 笔画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扬右”式的波磔, 而代之以随起随收、流畅自然的笔触。由于王羲之在书法上有极大的贡献, 所以在他身后, 历代都将他的书迹视为至宝。因此,东晋时期的书家中,数他留下的作品最多。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墨本草书有《七月一日帖》、《寒切帖》、《初月帖》、《远宦帖》、《上虞帖》、《长风帖》、《游目帖》、《此事帖》、《大道帖》、《行穰帖》等, 皆为唐宋时期的摹本。从这些最接近于真迹的摹本来看, 风格各不相同。其中《寒切帖》、《远宦帖》尚有章草遗意, 点画古拙, 多不牵连;《初月帖》、《上虞帖》、《游目帖》、《行穰帖》等运笔轻快, 流美自然;而《大道帖》则奔放驰骋, 一曳如风。王羲之草书传世之作更多的是以刻帖的形式流传至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十七帖》和《淳化阁帖》中的草书。《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 27 帖, 134 行, 1166 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据载: 唐太宗好右军书, 搜集王书凡三千纸, 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 即贞观中内本, 一百七行, 九百四十三字, 煊赫著名帖也。”此载略与今传本异。摹刻本甚多, 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
王羲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