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敏而好学课堂互动 :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和“不耻下问”? 师: 古之谥号是在人死后对其生平作出的评价和定论。善德善谥,恶德恶谥。而“文”之为谥, 较为崇高, 所以引起子贡的疑问。孔子则给以评定。因为一个人天资聪明, 往往骄傲自大, 自以为是, 不愿再多学习多进益。尤其居上者为了保持自己的面子, 更不肯向在下者去虚心求教。孔子认为孔圉不论是否存在什么缺点, 只要他具有“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的品德素质, 就够得上谥以“文”字了。盖棺定论时看一生主流,这是中国的好的传统。“不耻下问”的关键在于“耻”字。放不下架子,拉不下面子, 该问不问,怕人笑话,强不知以为知,实则人不耻之,自以为耻。等到不问不知,瞎作主张,弄出了问题,那才真是自取其辱。生: 孔子言行一致, 在这个问题上, 孔子多问的本身, 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榜样。师: 是啊, 孔子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仁人, 只是强调自己为学有自己的特点:(一)“学而不厌”。(二) 勤敏, 他不承认有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者之也”。(三) 不凭空编造, 而是多闻, 择善而从,多见而识。(四)从实地实事中求知,如“入太庙(周公庙), 每事问”。孔子认为, 或许这几点是我同别人为学不一样的地方吧。本章的主旨是勉励人好学。生: 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 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 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 孔子在《述而》两章中, 提出君子应不断进德修业, 这和今天的与时俱进的精神是一致的。生: 孔子这里说的只是担忧, 并不是自己身上有这些缺点。既然能时常担心,不断反省自己,那就可以避免上述缺点,使品德走向完美。如果我们能像孔子一样有这种忧虑意识,那进德修业就不是难事了。生: 这也是针对时弊而发的。勉励当时执政者修德, 因为执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 直接关系到治天下。由此可见, 孔子忧国忧民之心和追求仁德的精神状态。师: 春秋末年, 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 对此, 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 在他看来, 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 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生: 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 也不是仁人君子, 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而不厌、为之不厌, 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公西华说得好:“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从公西华的赞叹来看,他对老师是十分了解和敬佩的。师: 本章说“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意思是说起圣与仁, 他自己还不敢当, 但朝这个方向努力, 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 而同时, 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 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 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3. 生: 如何理解《泰伯》中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师: 孔子说的是一个好学者应有的心理。“学如不及”, 才能不断下苦功去追求。“犹恐失之”,是说
高三语文敏而好学.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