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也许你不曾听说过张若虚。这位初唐时期的诗人在中国诗歌最鼎盛的唐代被湮没在不计其数的骚客文人中默默无名。但若是提起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来,又会有几个人不知道呢。没错,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正是出自这位拥有着俊逸的文思、伟大的想象的诗人之手。张若虚在历史中的影像少之甚少,生卒年皆不可考。他传世的诗作不过两篇,但皆为珍品。他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从宫廷到民间,从浓艳富丽到清新隽美,诗歌的界域在不断地得到突破。《春江花月夜》便在这个时期横空出世。它的出现是对骄奢糜烂的宫体诗的又一次冲击。王夫之评价此诗说:“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前人对其更有 “孤篇盖全唐”之赞誉。诗歌这一文体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学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不但在于它节奏韵律的优美,很大一部分也在于其对意境的塑造。而《春江花月夜》无疑是塑造意境的典范之作。人们之所以会为诗词所动容,正是因为其能随着诗歌的意境获得诗人的感官,进而产生了与诗人相通的情感。《春江花月夜》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同时给读者带来多种层次的感受,在读者诵读诗篇之时,带着春寒的夜风仿佛就吹在脸上,皎皎的月光和浩瀚的江海也似乎就在眼前。在冷艳清美的诗句里,诗人把自己身处之地,眼见之景无比真切地传递给读者。每个读者眼中都呈现出这样一幅曼妙的画卷:夜幕下的春江源源不断的涌入到大海的波涛之中,江水蜿蜒曲折,环绕着花草丛生原野,月亮将周遭的一切涂上一层华美的银辉。在诗人的文字里,这绝美的画面似乎比图画中更为传神。《春江花月夜》这一题目原本沿袭的是旧乐府歌名,但它却打开了诗词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这首诗作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整体行文思路上的连贯通透;也在于它细枝末节上的精描细摩。作者对于景物既不一一罗列,也不泛泛带过。而是让他们联合构造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大局所用。这一点单单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得出。春、江、花、月、夜无一不是绝妙的意象。但若一同汇入诗作当中难免会给人难以把握之感。而作者恰恰用卷轴的方式将其一一铺展到同一幅“图画”当中。即而做到了景物之间既面面不失,又互相融汇贯通。在首联中,作者仅用“连”和“共”两个字便将天上的明月,地上的春江以及月夜中的大海连接成了一个整体:月光洒在水面上,大江注入到海水里。月、海、江三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每一个景物都是画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彼此却不脱离整体独立存在。此诗又一个亮点在于它情和景的相互衍生。借景抒情是诗人写诗时再普通不过的表现方式,但这首诗对这一手法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作者为了将内心的情感自然的流露出来。把感情深深地镶嵌到了景物之中,从而带给人情与景相互交融的美妙感受
《春江花月夜》赏析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