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研究王熙凤和斯嘉丽.doc比较研究王熙凤和斯嘉丽题目乱世之花,铿锵玫瑰——王熙凤和斯嘉丽的对比研究 人文学院 院(系)—汉语言文学_专业学号13408109学生姓名郭婷婷指导教师邵文实起止日期2011-12-20到2012-06-08设计地点文科楼B座M录摘要 2关键字 2第一章研究现状及可比性 2《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研究现状 2《飘》中斯嘉丽的研究现状 2《红楼梦》和《飘》的可比性 3第二章王熙凤利斯嘉丽的形象分析 4第一节王熙凤的形象分析 4第二节斯嘉丽的形象分析 7第三节王熙凤和斯嘉丽的形象对比 10第三章王熙凤与斯嘉丽形象异同的原因及其时代的意义 13第一■节王熙风与斯嘉丽形象异同的原因 --13第二节王熙凤与斯嘉丽的时代的意义 •••13结语 14参考文献 16Abstract 17谢词 171摘要:文化的相互交融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基木特色O当今时代,多元并存,只有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融中,才能对自我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C笔者以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为切入点,对《红楼梦》的王熙凤和《飘》的斯嘉丽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使中西方文学作品互为参照,互补互济,从而通过表面异同发现中西文化的共同规律。笔者将对王熙凤和斯嘉丽这两个角色进行比较研究。首先介绍王熙凤和斯嘉丽的研究现状,对其可比性进行评论,进而对王熙凤和斯嘉丽两个人物形象以及所处时代进行介绍,然后再一一对比,发现其深层的关联,总结中西方文化的共同规律。关键字:王熙风;斯嘉丽;对比研究第一•章研究现状及可比性《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研究现状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女性形象。以脂砚济、王希廉等为代表的早期点评者们用简洁而零散的语言对金陵十二钗之一的王熙凤进行了多角度的感悟式批评。早期评点者关注最多的是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这一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大,例如他们指出的王熙凤的语言特点、深细心机、才干识见、贪婪弄权、淫荡悍妒、阴毒刻薄等等,所有这些观点至今仍然是红学界的基木共识。但由于受到封建伦理道德氛围和教化意识以及这种感悟式批评的局限,评点者们对王熙风这一形象的解读容易陷入道德评价的偏颇。早期点评者还十分注意体察作者设计这个人物的用心及由此体现出的高超的艺术手法。点评者的这—•批评态度超越了对艺术形象的道德评价层次而进入了更高一级的艺术评价层次,从而丰富着了中国小说理论体系。民国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几次大的社会变革,文学思潮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这一时期,关于王熙风的形象研究,取得比较突出成就的当属“索引派”。最具代表性的是蔡元培,他以小说人物王熙风的事迹与历史人1物余国柱的事迹相比附,得出王熙凤影余国柱的结论。随着社会及文化的交流与开放,现代及当代研究者的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这-时期的研究结果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的评论受到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对于王熙凤形象的研究均以阶级分析方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对王熙风的态度以贬抑为主,注重其阶级特色,如残酷的封建统治者、两面三刀的两面派、封建地主阶级的管家婆等。与此同时,也有比较公允的态度和观点,如俞平伯、王昆仑等学者的研究,但这种力量较小。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学术研究逐渐纠正了前期的偏颇,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科学化,研究态度也越加趋向于客观公正,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所以研究成果也呈现出丰富性和复杂化的特点。这个时期的研究者承前启后,不仅注重继承吸收前代的研究成果,更致力于开拓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他们或从文本入手系统地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和曹雪芹的艺术手法,或以版木比堪方法分析王熙凤的形象变化,还有以社会学、语言学、比较批评学、病理学、伦理学、结构主义理论及星相学等方法多角度解析王熙凤的形象的研究。向当代研究者对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引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王熙风形象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同时也改变了前期研究者对这1王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41—45页2一•艺术形象的贬抑态度,表现出既赞赏、同情又惋惜、谴责的复杂感情。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现当代研究者不仅在前代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发掘,而且还开辟了许多前人未涉及2的领域。如王熙风形象的典型意义等。二.《飘》中斯嘉丽形象的研究现状《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仅有的一部百力余言的著作。自从1936年《飘》问世以来,不但在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飘》以其哀婉和细腻的风格赢得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读者群,,销量仅次于《圣经》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并不高。这本得过文学奖的脍炙人口的畅销小说,在国外有关的评论却不多。-些文学史获文学手册中,不是根本不提,就是寥寥数语带过,而没有专门的详依评述。尽
比较研究王熙凤和斯嘉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