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doc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内容具体描述学习目标知识点了解有关王安石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常识;掌握课文中常用文言词语,要会写,会认读,会解释。能力点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总结的人生哲理;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延伸点拓展阅读同期其他作家作品。课后自检达标情况解决措施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 相关知识链接1、 关于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因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福州临川人。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极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不多而风格高峻。其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2、 关于褒禅山:褒禅山在今安徽含山城东北,风景秀美,建筑(慧空禅院)宏伟。文革中,寺院被拆除,塔被炸毁,现仅存两洞。二、 文本精读1、 参照注解及工具书,把课文中你不认识的字注音(标在课本上),然后朗读全文,直到读熟。2、 参照注解及工具书,通读全文,注意以下词语的含义,并在积累本上完成词语的解释。“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则其至又加少矣••火尚足以明也••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于是余有叹焉••(而不至).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读课文,并参照下图,找出作者的游踪。4、本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继续和议论紧密结合。读课文,填写下表,看看作者在记叙时怎样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后文的议论又怎样与前文的记游相照应。记叙部分议论部分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二部分互动学习一、文本研读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围绕这个主旨作者是怎样选材的?课文前后两部分叙议是如何有机结合的?试从(1)过渡衔接,(2)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3)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等三个方面思考。本文写游后洞,泼墨如水,写
游褒禅山记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