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考封君问题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战国封君问题的专文,解放以来仅有两三篇,新近再版的杨宽同志的《战国史》辟专目作了概述。我们这篇文章就同志们未曾论及或论而不详以及有分歧的问题,再作一些探和补充。一、战国封君的概况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唐贾公彦又疏道:“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这里指出了称君的两个条件,一是据有土地;二是属有臣子。然而从春秋的历史看,郑、贾的说法并不确切。直到春秋末,在正式名号上卿大夫没有称“君”者。卿大夫称“君”有个发展过程。在“卿大夫”这个名号外,最先加的是“公”号,到了春秋末年才出现“君”号。卿大夫另称之为“公”者最早出现在楚国。楚灭申之后封巫臣于申,号“申公”;灭郧之后封钟仪于郧,号“郧公”;灭蔡之后使弃疾为“蔡公”。泛称为“县公”《左传》宣公十一年。。楚卿大夫称“公”者多有,中原诸国则很少见,但亦有个别称“公”者,如齐有“裳公”《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杜注:“齐裳邑大夫。”受封卿大夫冠以“君”号者,最早也出现在楚载楚有鲁阳文君。鲁阳文君即《国语·楚语》中的鲁阳文子。韦注:“文子,平王孙,司马子期之子鲁阳公也。”说明此时“公”与“君”已可通用。吴起说楚“封君太重”的封君实际上即卿大夫之辈。中原诸国最早称卿大夫为君者,是卿大夫的家臣称其主子为“君”。鲁大夫季氏之家臣称季氏为“君”《左传》昭公十四年。,晋史墨称赵简子为“君”,也称范氏、中行氏为“君”《国语·晋语》。。我们囿于所见,尚未发现有诸侯在封卿大夫时冠以“君”号的。中原最先封臣子以君号者不是诸侯,而是赵襄子。《史记·六述:(赵)“襄子,元年未除服,登夏屋,诱代王,以金斗杀代王,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史记·赵世家》中也谈到这件事说:襄子杀代王,“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伯鲁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早死,故封其子”。又据《史记·六国年表》注,赵襄子封代成君在公元前457年。封君在各国的普遍现象,是在战国中期各国君主称王以后的事情。各国诸侯多在公元前340年前称王。据已有的材料统计,终战国之世的254年中(公元前475年至221年),各载的有百余人,有时间可考的88人。公元前340年以前受封的仅有楚国的鲁阳文君、阳城君、工君、州侯、彭城君、安陵君;赵国的代成君、番吾君、魏国的中山君(魏挚)、山阳君;秦国的兰田君、商君;齐国的成侯等十几人,其余封君均是公元前340年以后的事情,史籍在案,本文不再一一列举。战国时期成为封君的条件主要有二:一是计功分封,像《管子》中所说:“臣之能谋厉国定名者,割壤而封,臣之能以车兵进退成功名者,割壤而封”《管子·揆度》。;二是亲亲受封,如苏秦说:“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战国策·赵策二》。除此之外,战国时还有因名望和色幸成为封君的。关于分封的具体情况可参见有关文章和著作,这里不再重复。战国时封君的权力在君主手中,但有时也需要经过群臣廷议。燕国大臣陈翠曾经劝说燕太后,要公子东质于齐,太后不肯。陈翠说,王愿封公子,群臣会讲:“公子无功,不当封。”今质于齐,则为有功,可封公子。否则“太子即位,公子贱为布衣,故非及太后与封公子,则公子终身不封矣”《战国策·燕策》。。又如江尹为魏之山阳君请封于楚,楚王表示同意,而大臣昭奚恤反对说:“山阳君无功于楚国,不当封。”《战国策·楚策一》。赵孝成王为谢信陵君救赵,“与平原君计,欲以五城封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赵主父欲封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史记·赵世家》。。这几例都可说明大臣对封君有议论之权。战国时期的封君有“君”、“公”、“侯”等称号。君与公、侯称谓虽有不同,但对于封君可置换使用。如楚平王之孙鲁阳文子封为阳文君,又称鲁阳公《墨子·耕柱》。。孟尝君又称薛公《史记·孟尝君列传》。。卫鞅被秦封为彻侯,又号商君《史记·秦本纪》。。范睢封于秦》本传中亦称之为应君《史记·范睢列传》。。战国封君有着各种名号,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作为名号的根据主要有几种类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史记·商君列传》。。“秦封范睢于应,号为应侯。”《索隐》云:“封范睢于应。案:刘氏云,河东临晋县有应亭,则秦地有应也。”《史记·范睢列传》。“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后数立战功,二十六年,秦封樗里子,号为严君。”《索隐》云:“严君是爵邑之号,当是封之严道。”《史记·樗里子列传》。魏·魏公子列传》。。燕昭王封乐毅于昌·乐毅列传》。。,齐“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战国时期食邑与封君述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