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丕尔《语言论》(EdwardSapir,1884——1939)是和布龙菲尔德齐名的一位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1884年1月6日生于德国,父亲是一位正统的犹太教的拉比。萨丕尔15岁时随全家移居美国。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和任职期间受到著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博厄斯熏陶,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10年至1925年,萨丕尔任渥太华市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对人类文化学进行了切实的研究。1925年至1931年他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副教授、教授。从1931年起到逝世为止,萨丕尔在耶鲁大学执教,任语言学和人类学教授。1933年他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38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1939年2月4日萨丕尔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去世。萨丕尔致力于美洲印第安和印第安文化的研究,发表过多种专著,并写过不少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文章。他的代表作是《语言论》和身后出版的《萨丕尔论语言、文化和个性》《语言论》是萨丕尔的代表作,在美国语言学界有广泛的影响。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两位先驱者,但是这两位美国语言学界的伟人影响反映在不完全相同的领域中。布龙菲尔德的学生后来形成所谓的后布龙菲尔德学派,也即是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学派,研究重点在方法论方面,并且贯彻了“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的方针,不承认研究语言结构系统以外的学问是语言学。萨丕尔的学生可大不一样,他们始终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他们的研究重点是所谓人类语言学或人种语言学,也就是结合操作这种语言的名族(一般是土著名族)的民俗、文化、社会心理等等去研究语言,或者通过语言去研究这些民族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所以一般认为萨丕尔和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关系不深,而应该说他是美国人类语言学或者文化语言学的奠基人。第一章引论:什么是语言。萨丕尔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言语是一种非本能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p3)。这里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是突出了”文化的“功能。同时他认为“语言只是声音符号的习惯系统”(p4)。所以他下的语言定义是:“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p6)在后面萨丕尔又提到语言是一种“表达意义的工具”(p14)。这样,萨丕尔的语言定义全面的包括了前人认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两种观点,并且把两种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不过他的侧重点显然是在语言的社会性质这方面,“因为它纯然是一个集体的历史遗产,是长期相沿的社会习惯的产物。”(p3)在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上,萨丕尔在第一章里说得虽然不很明确,但是已经有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的倾向。他在谈到语言成分的时候说,语言成分是“一个‘概念’的符号;或者说,是一个可以顺手把思维包装起来的胶囊”(p9),又说语言“更像一条现成的路或是车辙”(p10)。他甚至暗示语言先于思维。他说:“正像数学推理非借助一套适当的数学符号不能进行一样,没有语言,思维的产生和日常运用未必更能想象。”(p10)这些思想都预示着他后期语言制约着思维的极端观点。第二章、语言的成分萨丕尔认为语言成分大体上说来就是“词”。词可以分成表示基本概念或者主题概念的“根本成分”A和表示附加意义的(b)相当于构词形态或构型形态。可是他又认为不能从概念的角度来给词下定义。他认为“词只是一个形式,一个有一定模型的东西,按照本语言的特性所能容许的程度,把完整思维的概念质料包括得多一点或者是少一点”。(p20)他认为切分词的最好方法是“一个词是从句子分解成的,具有孤立‘意义’的,最小对的叫人完全满意的片断。不能把它切开而不打乱意义;切开之后,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或两部分,留在我们手上,像是无可奈何的孤儿。”(p21)萨丕尔也看到词还表示欲望、志趣、感情,但是他认为这些是个人色彩,是不那么重要的。第三章、语言的音他在这一章里面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语音模式或者语音系统的格局的概念。他认为在表面的语音系统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有限的、‘内部的’或‘理想的’系统”(p33),表面系统的音可以发生变化,内部的模式却不变,“甚至在它的语音内容久已改变了之后,它还能作为一个格局坚持下去,包括语音成分的数目、关系和作用。”(p33)例如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里原来有三个塞音p,t,k,后来清音变成了浊音,成了b,d,g,那么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变了,但是语音模式并没有变,任然是一个三分的子系统。他在1925年发表的《语言的语音模式》一文中进一步详细地阐述了这一观点。萨丕尔提出这种观点当然是有一定的材料依据的,所以是有一定价值的,印欧语言辅音的对立规律,如著名的“格里木定律”就很能说明具体的音变了,但是“语音模式”没有变。但是什么理论都不能绝对化,绝对化了就不符合事实。
萨丕尔《语言论》读书报告1知识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