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重点、难点? 1则选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个故事。?《韩非子》故事的特色。选文解读?寓言都含有一则或者数则故事,但它毕竟不是一般的故事。寓言的作者会赋予故事一个明确的道理,而一般故事的作者或记录搜集者并不给出这样一个明确的道理。所以,我们理解故事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一些。?选文 1的第一个故事: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商太宰”指宋国的相国;宋国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请问客”,意思是说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是这样回答的: “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这句话意思是,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 ‘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贵于君”,指得到国君的尊贵。“弗复见”,指不再荐举孔子。子圉的反应也很妙。他说国君已经见过孔子之后,再来看太宰你,也会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这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第二个故事: “子胥出走,边候得之。”伍子胥出逃,被守护边界的官吏捕获,情势危急,看他如何应付。“子胥曰: ‘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伍子胥假托因为自己有美丽的宝珠,所以国君搜捕自己,现在宝珠已经丢了,如果守护边界的官吏把自己遣送到国君那里去的话,自己就会告诉国君是守护在边界上的官吏把宝珠吞到肚子里面去了。“候因释之。”守护边界的官吏害怕被开膛破腹、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放走了他。故事中伍子胥的机智,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个故事: “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庆封”字子家,是春秋时候齐国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而拥立景公,自己做了右相,庆封做了左相。后来庆封趁崔氏内乱,灭掉了崔氏,把持了国家政权,旋即遭到栾、高、鲍氏的合攻,奔鲁,后又奔吴。楚灵王伐吴,他被擒, 灭族。这故事是说他打算逃往越国的一段事情。“为乱”就是作乱。“走越”指逃跑到越国去。“其族人曰: ‘晋近,奚不之晋? ’”庆封同族的人感到奇怪,晋国距离齐国更近,为什么不到晋国去呢?看庆封怎么回答。庆封曰: “越远,利以避难。”原来选择远一点的越国自有道理,这就是利于避难。“族人曰: ‘变是心也,居晋而可; 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看来还是庆封的同族人见识更高,更能看到问题的根本。他认为,只要改变了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也不可能安宁。“是心”指作乱的心思。族人的反问真是一针见血,而叛乱者庆封的那一种盘算倒也十分有趣。?第四个故事: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昭绩昧醉酒睡着, 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曰: “醉足以亡裘乎?”喝醉了酒丢三落四的事情不奇怪,可是昭绩昧连自己的皮衣都丢了,宋君感到奇怪,所以有这样的疑问。且看昭绩昧的回答: “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昭绩昧真是善于辞令,他的回答妙极了: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昭绩昧一下子就把一个寻常的吃喝问题,变成了对治理天下者的警示。由于有这一方面的切身经历,他这样回答宋君,又颇有现身说法的味道。?第五个故事: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鲁穆公要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患难之中可以得到它们的援手,所以使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去做官,有的到楚国去做官。孔子曾说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看起来,鲁穆公倒是颇有远虑的人。然而犁锄(其事迹不详)却说: “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 ──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他的意思是,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是没命了。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 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了, ──原因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可是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经犁锄这么一说,才可以看出, 鲁穆公根本就不善于做长远的打算,功夫完全下错了。?第六个故事: “曾从子,善相剑者也。”“相剑”就是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铭文、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的真伪;先秦时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