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叫做整体观念。:(1)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2)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用其他相应的治疗手段。、病、症:(1)证:即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2)症:即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3)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着事物之间平衡协调的变化与发展。:是指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将其吸收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宣发,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运动特性;肃降,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运动特性。: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又称“心肾相交”根据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资助心阴,使心阳不亢,从而维持着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又称“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化,故称“肝肾同源”。:是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病邪的抵抗能力、病后的康力。: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适用于病证本质与临床现象一致的病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相惜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0-08-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