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作者:————————————————————————————————日期: 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蔡惠明一、马祖的生平事迹中国禅宗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宗旨,所以又称佛心宗。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代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南朝齐梁闾,南天竺高佾菩提达摩泛海东来,梁武帚遣使迎至建康(今南京),在宫中相与问答,因话不投机,遂渡江北上,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世称“壁观婆罗门”。他所传的“二入四行”禅法逐渐流传。“二入”郎理入和行入。理入郎“壁观”,内容为“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这种特重心性的大乘壁观,主要喻人心如墙壁,中直不移,从认识上舍伪归真、无自无他,排除一切执见。行入指万行同摄的“四行”,郎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着重在于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爱憎情欲,严格按佛教教义苦下功夫。理入属于宗教理论,行入属于宗教实践,郎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是达摩的简易禅法·中国禅宗的正式建立是从六祖慧能开始的。在这以前,自初租达摩、二租慧可、三砠佾璨、四祖道信、五砠弘忍的正传和旁出,都称为楞伽师。到五租弘忍门下神秀任国师时,他自称是楞伽宗,并说明他传承的世系,出于靳州东山法门,他尝了六年国师,已经使楞伽宗成为禅学正宗了。他圆寂后,其弟子普寂、义福的地位更加崇高,使楞伽宗成为当时佛教界盛况空前的宗派。但弘忍时已重视‘金刚经’,到慧能则大力弘演‘金刚经’,另辟途径,号称南宗,称神秀一系为北宗。慧能弟子神会于开元廿六年(七三八)到洛阳大弘顿门,并于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大云寺和北宗崇远进行辩论,评击北宗“师承是傍,法门是渐”,而称南宗“师承是正,法门是顿”。辩论记录由与会的独孤沛整理成‘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从此南宗被称为“顿宗”,北宗被称为“渐教”。世称南能北秀。慧能的着名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为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末代后又形成黄龙、杨岐两派,世称五家七宗。马祖道一(七O九—七八八)是南岳怀让门下的直传弟子。他俗姓马,汉州什邡县(今四川省什邡县)人。幼年在本邑罗汉寺依处寂出家,二十岁于渝州(今重庆)圆律师处受具足戒。他曾师从新罗国王子无相,受其影响较深。道一的佛性思想体系总纲在于“郎心郎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他的接机方式——打、踏、喝、画、坚拂等与传统的有昕不同,值得我们分析研究,藉以探索唐代中期禅宗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不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形式,而应了解由此发生蔓延的时代气氛,以及它内含的怀疑论、否定论等因子,因为这是六祖以后禅宗不断超越修禅者的“自我”,焕发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机制。据‘五灯会元’南岳让禅师法嗣第一世江西马祖道一条载:马祖“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唐开元中,习禅定于衡岳山中,遇让和尚,同参六人,唯师密受心印。”并注释说:“让之一,犹(行)思之(希)迁也,同源而异派。故禅法之盛始于二师。刘轲云:‘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幢幢,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西天般若多罗记’达摩云:‘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鶸解街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又六祖谓让和《:日:‘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蹋杀天下人。’厥后江西嗣法,布于天下,时号马祖。”可见六砠对他是有预见的。他在南康龚公山弘法时,“一日谓家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郎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义引‘楞伽经’文,以印象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郎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郎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遍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僧问:“和尚为什么说郎心即佛?”师曰:“为止小儿啼。”日:“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如何?”师日:“且教伊体会大道。”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即今是什么意。”‘五
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