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生态建筑论文在我国东南部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有一片美丽的丘陵盆地,汉代以前,山越人就居住于此。魏晋南北朝时这里称新安郡,隋唐五代时称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 112 1 年) 改称徽州。明清时期的徽州府基本上与上述地域相当。宋代以后八百年间, 这里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完整的文化地理区域。徽州为我们遗留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大量的古民居建筑。 20 世纪 80 年代,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第一次将徽州民居的风格和特点融合运用在现代建筑中, 向世界展示了它独特的魅力。随后, 徽州民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筑语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埃及的金字塔、希腊雅典的卫城建筑群、法国的凯旋门, 无不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徽州的古民居建筑也是如此。一、形式之美徽州古民居建筑像一条历史的链条环环相扣,虽然已无法找到完整的唐、宋、元代的古建筑, 但在遗存的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群中, 我们还会找到历史传承的痕迹。从唐代开始, 大量北方的先民移居徽州, 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 也影响到建筑的形式及风格。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徽州古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精美绝伦的建筑及装饰风格而独放异彩。古徽州的民居建筑基本以族群分布, 如黟县的宏村以汪姓为主, 卢村以卢姓为主, 西递则以胡姓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 聚族而居, 每一个村落和族群的建筑包括民居、祠堂、寺庙、戏台、牌坊桥、塔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居住—祭祀—宗教—娱乐—伦理—风水文化体系。徽州民居的建筑多为院落式, 一般坐北朝南, 倚山面水,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 面阔三间, 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有天井采光通风,亦含有“四水归堂”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 高墙封闭, 马头翘角, 墙线高低变化, 错落有致。徽州建筑整体的造型与平面布置变化不大, 但整体的空间布局依自然山水形态顺势而为, 建筑轮廓线颇具形式美感。高低错落, 刚柔曲直, 虚实变化, 简练重复, 丰富的空间层次, 被不断分割的优美的天际线,这些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徽州的建筑、风俗以及语言是一个多元的文化载体, 可以说是乡土中国的典范, 在时光的累积中, 它留下的是由最广泛的群体所创造的民间文化,而这种文化所代表的正是我们民族最本质的东西。尤其明清二代, 由于徽商的崛起和理学的风行, 在徽州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徽派文化”, 徽州古民居建筑以特有的砖石木结构, 飞檐、翼角、斗拱、彩面以及风土人情, 集中了古民居建筑独特的形式美感。二、色彩之美徽州的古民居建筑没有艳丽的色彩,白墙、黑瓦这样单纯的颜色使其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而秀丽的山川景色, 丰富多样的自然植物, 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 则使建筑环境具有一种人性的美感。古民居建筑的色彩主要依靠自然材料本身的不同色彩。民舍都是白粉墙、黑色的瓦片和灰色的青砖, 墙脚多采用灰色的条形青石, 有些地方也用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这个地区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由于徽州建筑多为封闭式的内向院落, 外墙高而面积大, 从远处望去, 大片的白墙、黑色的屋顶、高低错落的封火马头墙,黑、白、灰主色调再加以赭石色的木结构立柱、门窗等, 于朴素无华中透出江南特有的秀丽。大量的石材更是徽州取之不尽的天然材料, 长方形的条石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生态建筑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