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明和[琵琶记]教案.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明和[琵琶记]教案教案高明和《琵琶记》西安思源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吴玉军2013-5-10高明和《琵琶记》教学目标:1、教学目的和任务:①了解曾有的作者之争,把握《琵琶记》的故事情节,了解《琵琶记》主题的多样性及对人物性格理解的多样性。②培养学生勇于怀疑的精神,学习评论家们在学术争鸣中的探索精神。2、教学重点和难点:《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形象和《琵琶记》的艺术成就。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运用法教学过程:导语:中国戏曲发展到元代,具有了新的特点,那就是出现了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南曲戏文即:南戏,它始于南宋宋光宗朝,比北曲杂剧出现得早。起初是在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流行的地方戏“温州杂剧”(或称“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元代末年,杂剧走向衰微,而南戏却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出现了非常成熟的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琵琶记》。这部作品被称为“南戏之祖”;明太祖曾盛誉这部戏是:“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南词叙录》)一、《琵琶记》的作者1、作者之争自《琵琶记》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偏重于思想艺术,而对作者的问题,都肯定为高明。但是到了1981年,朱建明、彭飞在《文学遗产》第八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非高明作》的文章,此文认为:在高明之前,今本《琵琶记》就已存在。这篇文章用《九宫十三调词谱》和《吴越所见书画录》,对《琵琶记》产生的时间及当时高明的年龄作出推断: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是写不出或改编不出如此成熟的作品的。但这很快引来了徐朔方先生的批驳,徐先生在1981年的《社会科学战线》第四期上,发表了《的作者问题》,他认为,上述两作者所依据的《九宫十三调词谱》,其产生的时间值得怀疑,并另据材料判定高明应卒于明代初年,这样,他总结起来说,朱、彭之文,论据不充分,也不能因为《琵琶记》出现在民间或前人创作的成果,全盘否定它。自此,这场官司却停息下来,仍维持原判,即作者是高明,但是,如果哪一天发现了新证据,说不定是另一位比高明更高明的人物,好,我们姑且认为是高明,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高明。2、高明高明(1308—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今属温州),元末至正五年(1345)进士。自少即以博学著称,曾投于理学家黄溍门下,也曾参加过围剿方国珍起义,随后厌倦功名,隐于浙东宁波,以词曲自娱,创作了《琵琶记》,这部颇具影响力也同时颇有争议的南戏剧作,将南戏带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外,还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已佚;诗文集《柔克斋集》,也大多散佚,经近人搜辑,仅存五十余篇。二、《琵琶记》的故事情节《琵琶记》材料源于宋代南戏戏文《赵贞女》,其情节大致如下: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力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莹,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致使天神震怒,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书生发迹后负心弃妻的现象,与宋代科举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元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代科举一度中断达七十余年,考试制度时兴时辍,出现了“九儒十丐”的说法,在此社会环境下,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画蔡伯喈的形象,删除了马踏五娘、雷劈蔡伯喈的激烈关目,而代之以“三被强”或“三不从”,即蔡辞考父亲不从、辞婚牛丞相不从,辞官皇帝不从。这样,

高明和[琵琶记]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ojun00001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