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学英雄叙事发展文学综合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学英雄叙事发展文学综合论文【内容提要】在“十七年”文学中, 英雄叙事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叙事形态之一。“十七年”文学的英雄叙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条发展脉络:其一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制导下, 在显形层面上展开英雄叙事的文本, 这承继了《讲话》以来获得认可的美学风格, 在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的对峙中凸现外在的交锋; 其二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框架下, 糅进了具有个人化的审美情调, 使英雄叙事在大体上满足主流意识形态规范的同时, 传达出了属于个人的审美情趣。“十七年”文学中的英雄叙事的这两大脉络, 从不同的向度上弥补了各自的英雄叙事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关键词】英雄叙事; “十七年”文学;意识形态在“十七年”文学中,英雄叙事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叙事形态之一,甚至可以说,英雄叙事是“十七年”文学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在 20 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那一个时期能够产生如此之多的文本。面对如此之多的英雄叙事文本, 通过梳理其发展的脉络, 进而对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获得进一步的认知, 这不但能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十七年”文学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对当下文学中的英雄叙事存在的某些缺失有所匡正。“十七年”文学的英雄叙事发展脉络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条发展脉络。正是这两大发展脉络, 从不同的向度上弥补了各自的英雄叙事的不足, 对各自的发展脉络起到了潜在的规范制约作用。一根据“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所显示出来的美学风格的不同,最为清晰并占据着主流的发展脉络, 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制导下, 在显形层面上展开英雄叙事的文本, 这承继了《讲话》以来获得认可的美学风格,在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的对峙中凸现外在的交锋。所以,这些文本基本上保持了《新儿女英雄传》的叙事风格。“十七年”文学的英雄叙事,从时间上来看,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要早些,在共产党基本获得全国性胜利的情形下,“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就进入了蜕变定型的阶段, 具体来说, 《新儿女英雄传》是其起始的标志,这在根本上确立了“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的基本模式; 第一次文代会所确立的文艺政策在理论上标志着英雄叙事范式的定型; 《保卫延安》的出版标志着英雄叙事的定型;《红岩》的诞生则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英雄叙事的高潮已经基本过去。《新儿女英雄传》标志着“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在完成了自我的蜕变之后的定型之作。严格讲来, 《新儿女英雄传》在时间上要稍早于“十七年”,但它却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特别主要的是, 其英雄叙事的模式在第一次文代会上获得了已经占据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新儿女英雄传》被当作实践毛泽东《讲话》的精神的成功之作,其所规范和确定的方向就对嗣后的英雄叙事具有了规范作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英雄叙事的文化品格: 其一是农民和革命具有天然性的联系, 主流意识形态视阈下的农民个体行为被充分政治化, 凸显了农民在和革命融合的过程中所创造的英雄业绩; 其二是大团圆的英雄叙事模式。这就使得“十七年”文学中的英雄叙事尽管也会出现一些悲剧, 但从总的结局来看, 基本上都遵循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样的一个大团圆叙事路径,而英雄则是这一先验性存在的一个明证。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郭沫若才会说: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指示,给予了文艺界一把宏大的火把, 照明了创作的前途。在这一照明之下, 解放区的作家们已经有了不少的成功作品”。显然, 这成功的重要标志在于“读者从这儿可以得到很大的鼓励, 来改造自己或推进自己。”[1](P1) 在这里,论者凸显的是《新儿女英雄传》的教化功能,把文学作为鼓舞人民革命的重要武器。这样的阐释, 实际上也代表了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中的英雄叙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即历史中客观存在的英雄怎样是一回事, 文学中的英雄叙事是怎样又是另一回事, 那么, 裁定其是否符合规范和要求的标准则是能否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起到强化作用, 能否对“读者从这儿可以得到很大的鼓励, 来改造自己或推进自己。”从这样的意义上说, 《新儿女英雄传》标志着“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模式的基本确立,从而客观上规范了“十七年”文学中的英雄叙事沿着《新儿女英雄传》的叙事模式展开。正是在这一模式的规范导引下,作家们在文学中所进行的英雄叙事就特别凸现了英雄之作为“英雄”的那一面, 而相对来说, 那些无助于凸现“英雄”的方面则被遮蔽了。如刘白羽作为战地记者对战争有亲身感受, 这就使他的英雄叙事最大限度地切近了真实生活。作者通过解放军渡江作战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塑造了一群只要“火光在前”就“永远前进”的指挥员英雄形象( 《火光在前》) ,但它同时遮蔽了战争中人的其他属性。这奠定了后来的英雄叙事昂扬向上的革命基调, 即便是死亡这样的沉重的话语, 也通过“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气概完成了向革命的精神家园“回归

文学英雄叙事发展文学综合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swng3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