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论文气候变化长期之中又有显著的短期波动。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波动的气候成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包括农作物生长期的长短、产量、自然植被区域的界线等) 及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如布罗代尔指出: “ 15~ 18 世纪期间,世界只是农民的广阔天地, 80~ 90% 的人口依靠土地为生, 而且仅仅依靠土地。收成的丰歉决定着物质生活的优劣”。“气候像一位乐队指挥, 发号施令的权威胜过了太阳王。无论欧洲的谷物区或亚洲的稻田和草原, 普罗旺斯的橄榄或斯堪的纳维亚”。[1] 李伯重亦指出: “20 世纪以前的两千年中,气候变化是引起我国人口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 。关于 17~ 19 世纪中国气候变迁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龚高法、张丕远、倪根金、陈家其、邹逸麟、周翔鹤、米红、王业键、黄莹珏等都曾作过深入的研究[3] 。他们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气候变化有全球变化的背景, 也有自身的特点。从全球范围看, 人类文明史主要发生在欧亚等大陆冰川消退后的冰后期。而冰后期中, 冷暖、干湿亦不断在交替变化。他们多引用自然科学家竺可桢的研究成果[4] ,认为中国近 5000 年( 相当于冰后期后半期) 的冷暖变化经历了 4 次温暖期和寒冷期。大约在 15~ 19 世纪中叶,中国进入与欧洲小冰期相当的所谓明清“小冰期”[5] 。明清小冰期也有不同的冷暖时段, 周翔鹤、米红将竺可桢之说归纳为 4 次冷期和 3 次暖期。可知, 明代仅嘉靖隆庆年间( 或许还包括万历初年) 较为温暖, 其余大部分时间寒冷, 万历末年、天启、崇祯年间尤其寒冷; 清代则顺治与康熙年代特别冷; 雍正、乾隆、嘉庆较为温暖,晚清又转为寒冷。气候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影响重大。欧洲小冰期里,英伦三岛、北欧、东欧、俄罗斯都出现了谷物欠收、饥荒、放弃耕作、舍弃村庄、人口严重减少的迹象。清代的情况也是一样。据研究,气候寒冷期影响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影响农作物的生产与产量。周翔鹤、米红认为, 对水稻而言, 冷害有 3 种类型: 1. 延迟型冷害。由于温度偏低,作物生育期延长,秋季霜前不能成熟,遂受其害而减产。 2. 障碍型冷害。作物在小穗分化和发育期对低温最敏感, 如此时受到低温危害, 则会造成小穗不育, 甚至绝产[6] 。 3. 混合型冷害。夏季持续低温可能导致以上两种类型并发, 造成大幅度减产。明清, 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最冷期中, 水稻不但容易遭受霜冻和冷害, 同时夏季较凉的气候, 也减低了稻米的产量。他们依从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及关系粮食亩产、总产、总供给量的多熟耕作制指出, 依明清时稻米在粮食供给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明代水稻占粮食总产量的 70 %,晚清早熟稻占稻米产量至少一半) ,麦子其次。早熟稻通过稻麦轮作、双季稻以及对边缘土地的利用来提高粮食总产量。如果稻谷生产( 特别是早熟稻) 受到损害, 将危及粮食总供给。[7] 陈家其、沈小英等亦从气候变化对多熟耕作制的影响指出,明末以前热量条件较为充裕, 太湖流域双季稻的发展比较稳定, 粮食产量较高; 明末以后气候变得寒冷, 双季稻面积减少,粮食复种指数下降,粮食大幅度减产。[8]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论文_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