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讲经宝卷传承谱系调查.doc靖江讲经宝卷传承谱系调查摘要:靖江宝卷起源于明代,受明代罗教及漕帮的影响而产生。由于独特的地理与文化环境,一直传承至今。通过对尚健在的讲经佛头的调查,从师承关系入手,梳理从清末到现在讲经宝卷的传承派别谱系,分析存在的不利因素。关键词:靖江;宝卷;传承谱系;调查??中图分类号:J187文献标识码:A??宝卷是由唐代变文和宋代“说经”演化而成的一种俗讲文本,自明清以来融进大量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和社会风俗,成为亦圣亦俗、亦庄亦谐的,以叙事为主、韵散结合的民间说唱文体。解放以后,完整的做会讲经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已销声匿迹,只有靖江至今仍完整地流传下来。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对清末以来靖江讲经宝卷的传承谱系做一梳理工作。一、靖江宝卷流行的区域及地理环境靖江市位于江苏中部南端,东南西三面环江,与张家港、江阴市隔江相望。东北、西北与如皋、泰兴市毗连。境域东西距离43公里,南北距离18公里,,,,为长江冲积平原。最初它是三国?吴赤乌年间在江中涌出的沙洲,此后一千多年间,它仍是处于江中的一个孤岛。后因长江主流南移,明天启年间北面江流淤塞,遂与如皋、泰兴接壤。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靖江从江阴县分出设县,隶属常州府,今属泰州市。境内以III城南郊的横港为界,以北称老岸,南面沿江地区称沙上。老岸地区讲吴语方言,称老岸话,是苏中南端的吴方言孤岛。沙上地区成陆较迟(鸦片战争始才逐渐与老岸连接成片),为后来移民居住之地,方言混杂,称沙上话。靖江讲经宝卷就流传于老岸地区,用老岸话讲唱。因长期三面环江,一面与淮语相接的地理形势及吴方言孤岛的语言文化背景,形成了区域特征鲜明的民间信仰与讲唱文学合一的特色文化。靖江市现有12个镇,讲经宝卷就在老岸地区的九个镇广为流传,用老岸话讲唱。流传区域面积约400余平方公里。从历史地理文化的发展来说,靖江属吴文化区,靖江讲经宝卷应该与苏南吴方言区广泛流行的宣卷有密切关系。二、靖江宝卷的发展源流靖江宝卷是中国明清时代盛行的讲经宝卷的一部分,既受南北方讲经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传承过程中又加入了许多地方特色,形成具有浓郁地方色彩,融讲经与民俗、民谣、传说故事于一体的靖江宝卷。讲经宝卷大多是一代代口头传承的。从最早的讲述开始,一代代口头讲下去,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增加新的内容与语言,层递累积,形成现在的文本,所以一本宝卷里,有不同时代的词汇习语,明代的,清代的,近代的,现当代的都有,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的痕迹。这些有助于我们对靖江讲经的时代的断定。从现有的靖江宝卷的文本看,靖江宝卷起源于明代。至少在明代中期就出现了。1990年8月靖江马桥出土的明嘉靖间刘志真墓中,就一张《冥途路引》,是朱刘氏嘉靖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做会时发给的“随身执照二(吕森堂《马桥明墓发挖纪略》,载《靖江文史资料》第14辑,1997年9月)这是民间宗教“查号合同。做会时一式两份,一份在会后烧掉,等于送上天宫,一份自己保存,是自己死后进入冥界的“随身执照。这是当时明路会所做的“大乘会”的遗物。靖江宝卷中许多地方透露出明代讲经语言的信息。如《香山观世音宝卷》[注:文中所引宝卷文字,均出自《中国靖江宝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版。]里的监斩官名叫“忽必烈。这自然不是元世祖的名字,而是蒙古人一般
靖江讲经宝卷传承谱系调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