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着,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种,最早使用图文对照方法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着作6.《炮炙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着7.《本草图经》---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8.《滇南本草》—:--—————: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矫味,便于服用炙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酒炙——升提、通经活血。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根据用药后的机体反映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中药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的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的作用的药物,:即辛,甘,酸,苦,咸。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味的作用:,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能补,能和,能缓,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能收,能涩,,能收敛固涩,,能泄,能燥。通泄,降泄,清泄,,能软,能下,,能渗,能利,有渗湿,: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说明药物作用性质。影响因素:炮制和配伍与药物质地关系:花,叶,皮,枝---升浮种子,果实,矿物,贝壳---: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是指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是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配伍同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辅作用,::是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是指两药合用,: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磁石,牡蛎,附子,:薄荷,白豆蔻,大黄,:蒲黄,葶苈子,滑石粉,旋覆花,:人参,:阿胶,:芒硝,竹沥水,::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发散风寒,:祛风散寒,: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
中药学总结及要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