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及祭祖文化的孝与善.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及祭祖文化的孝与善.doc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及祭祖文化的孝与善屮元节作为我国汉民族的传统节H,乂称盂兰盆节或鬼节,俗称“七月半”。该节FI流行于全国各地,其吋在农历的七月十五。其发源一说始于道教,道教认为,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此时祭天,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其时祭水,而七刀I•五LI为中元节,传说这天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是L1道观作斋醮荐福。《道经》载“七月十五L1,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吋解脱J一说始于佛教,为追荐祖先而举行,佛经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莲曾设百味果,供养十方僧众,救母于倒悬Z中,佛教于是兴起“盂兰盆会”。唐韩鄂《岁华记丽中元》:“道门宝盖,献在中元。释氏兰盆,盛于此口。”《辞源》“盂兰盆会”词条:佛教仪式,每逢夏历七月十五FI,佛教徒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释“救倒悬”。《盂兰盆经》说,目莲以其母死后极苦,如处倒悬,求佛救度,佛令他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ZFI(即夏历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解脱。中国梁代开始仿行。后世除设斋供僧外,还加拜忏、放焰口、演《冃莲救母》剧等,曾相沿成习。后演变为民间祭祖口,家家追荐祖先亡灵,并有放河灯等活动,以超度亡魂野鬼。长期以來,我国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思念、一种崇敬,还有一种畏惧,是民族心理的真实写照。思念体现的是人们对自己的祖先在社会生活生产活动中的业绩的回忆,崇敬体现人们把B己平安幸福归于祖先的庇护,畏惧体现了人们怕不行善积德而受到祖先的惩罚。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凝聚为我国文化核心Z—“孝”。“孝”即善事父母,在更为广义的范畴里,它还规范了宗族内兄弟、姊妹、细媲Z间应该如何相处,这一规范协调了宗族内的关系,维护一种秩序,建立一种和谐和睦宗亲关系。祭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直到今天还保留着对华胥、女姻、黄帝、炎帝、尧、舜等史而社会领袖人物的祭祀。长期的祭祖活动中,同时伴随着对无主孤魂的祭奠。其用意在于让无主孤魂在人们构想的冥界衣食有着,在善事父母、善事祖先的同时,善待无助孤魂,建立以祖先为中心的冥界的和谐共处的秩序。善者,美与好的集中体现,有完善及友好亲善之意,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的H标2—。关于善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大量的论述,《大学》起首道:“人学之道,在明明徳,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论语》中道:“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物资辱焉。’"又道:“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孟子》中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圣们的论述均在教化人们在人生不同方面从善,也深深体现了他们对善的追求。这一追求在祭祖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人们将现实社会的体验推及到阴间,希望冥界人人无冻馁之忧,且友好亲善,和谐共处,这里也寄托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理想追求。这正是祭祖文化在今天要进一步挖掘的积极意义之所在。祭祖文化体现的孝与善,其内涵对于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与统一,在人际关系方面,主张“贵和尚小”。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中捉出:“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Z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Z能伤也。’’《墨了》提出:“教训臣

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及祭祖文化的孝与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ssmppp
  • 文件大小46 KB
  • 时间20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