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说,他说
郭梦飞
中国式教育,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填鸭”、“应试”、“虎爸”、“狼妈” ……这些似乎都已成为中国式教育的代名词。可是,作为教育中心人物的学生,又有谁关心过他们的真实想法?
中国教育的现状现状可看做是一个炸药桶,学生、老师家长以及所谓的“有关部门”各持一根引线,互相威胁而又保持平衡。学生要求“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师长却要“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关部门”则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克制。三方在教育这个竞技台上三足鼎立,却又暗流涌动。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花样年华的血的惨剧,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作业,看到了越来越缩水的节日假期,看到了越来越“密集”的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
于是,学生高声呐喊:“我们不做考试的奴隶”
师长大声催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社会则陷入彷徨:“事情慢慢会解决的。”
很显然三方的目标是统一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那么矛盾又是从何而来呢?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我们跳出这个“局”,跳出这个纷杂吵闹的竞技台,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这件事,也许我们会得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学生的困扰似乎由来已久,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隋朝,科举制就应运而生了,当时它被称为“最优秀的选拔制度”,隋唐时期也确实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而在科举制最为鼎盛的宋朝,中国文坛也确实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不过在当时,学子们却似乎没有现在的这些困扰。仔细对比便可发现,当时学子们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升官发财,因此他是自愿学习的,没有人强迫。而中国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被“强迫”的。他们从小都被灌输了一种思想——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这种思想使得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学习产生了一种恐惧甚至是抗拒的思想。诸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 ……这些故事,恐怕师长已经讲了无数遍,学生也已经听了无数遍了吧。但我想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不会认为读书是件苦事吧!可以快乐学习又何必要吃苦学习呢?我们再来看一看犹太人,他们小时候就带着蜂蜜读书,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明白书是甜的。其结果是犹太人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4是犹太人或带有犹太血脉。可以发现,快乐学习不一定会导致不思进取。
至于师长所说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但“起跑线”是一个极为笼统的概念,什么是起跑线,什么该成为起跑线,这些都没有定论。我们再来看一看说这话的老师父母是怎样定义这条
“线”的:为了让孩子拥有卓越的天赋,孩子未出生时就进行胎教;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小学,不惜举家搬迁;为了让孩子上“重点”,“秘籍”、“夺冠”、辅导补习特长班满天乱飞;学生就如同一只牵线木偶在这个竞技台上失去尊严地表演。家长们怀着一颗望子成龙的心为孩子那娇弱的身躯上贴上金光灿灿的鳞片,最后却发现这条龙根本就不会飞!乍一看,这确实是条龙,但仔细检查却立刻被打回原形。成长为一条龙真的需要那些鳞片吗?这人生这场马拉松中,父母把孩子背到了前面,给了他最好
你说我说他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