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学院城乡规划原理 B 学期报告姓名: 周文君学号: 0920209227 班级: 地信 0912 班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指导教师: 苏群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城市与历史文化遗产——以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为例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的发展的同时也是文明积累、整合和传承的过程平遥古城:气韵深远古朴厚重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历史悠久,已逾 2700 余年。明洪武三年(1370 ),在世代延续的原有夯土城垣的基础上,平遥城进行了扩建、加厚、增高、包砖,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明、清两代所进行的二十余次的修葺、补筑,又使得完整的城池延续至今。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它是这一时期我国汉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精髓和建筑风格样式的完美展现,它体现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平遥古城是一个真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大文物”。除了有完整的城墙外,城内街道、商店、衙署等也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格局和风貌,楼阁式的沿街建筑、四合院民居以及市楼、文庙、清虚观等古建筑都很有特色。更拥有精美的城北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塑像和城西南双林寺的明代悬塑。1986 年12月8日,平遥被国务院公布为我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由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 1989 年编制完成了《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笔者曾参加了当时保护规划的编制。 1997 年12月3日,平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评语是:“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保存了这一时期所有的风貌特征,是一幅展示中国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一、古城风貌平遥古称陶地、平陶等,据考证在新石器时代此地就有人类居住生活,繁衍生息。平遥城池始建于西周,距今已有 2700 多年的历史。最初平遥建城是为了抵御外敌驻兵而用,当时为夯土城垣,十分简陋,规模很小,明洪武三年(173 0 年),开始扩建成现在的规模。(如下图,平遥古城城池图)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 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平遥古城的城市结构也极其具有中国的传统色彩, 是按照中国传统“礼制”思想规划建设起来的,反映了明清时期汉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小城镇的形态特征。古城以古市楼为中心,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组成庞大的八卦图案, 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以南大街为轴线,对称分布着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体现着封建礼制“左文右武”的程式布局。反映了当时“人神共治”、“三教合一”的封建文化思想。其设计精巧、建筑严谨,建造工艺精湛,被誉为“世界古建筑的中心”。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
城市规划原理.docx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