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它根据十六世纪一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全书由一系列叙事诗、抒情诗、戏剧、歌剧以及舞剧组成,涉及神学、神话学、哲学、科学、美学、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学。同样,《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孤独的光芒,激情的火 ——“体验”着浮士德的“体验” 我们不能真正的懂得一位大家,一切蜻蜒点水般的奢谈都是对他们的亵渎。 一 或者说,体验才是浮士德的名字。对浮士德而言,已有的永不能被满足,应有的永远胜过已有的。他渴望一切体验,包括一切恶的体验,不怕地狱,幸福不是他所期望。他相信魔术,除去自然或上帝制定的既定条件之外,他更愿相信,个人借他自己的绝对力量和自信而唤起的他所期待的体验。(桑塔亚那)正是因为体验,他才不断地追求,不停的探索。浮士德被所有的体验诱惑着。 从两次打赌,上帝与魔鬼的打赌和浮士德与魔鬼的打赌,我们可以看到,上帝对于人类有信心的,上帝说:“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虽然,人类有动辄与安闲的弱点,而人类自己也极为自信,浮士德相信自己永远不会去奉行魔鬼的利已哲学,即使可能会被甜言哄骗,会被享乐迷惑,但这些一旦为理性识破。人就会永远追求真理,在人生中追求永无止境。(潘一禾)他深信,生活的价值在于追求而不在于获得。因为上帝曾说:“凡是不断努力的人,我们能将他搭救。” 浮士德重研《圣经。新约》之后,一翻斟酌,满怀自信的把“太初有言”改为“太初有为”,这不得了,从“言”到“为”,从有圣言到圣道,到有行为和实践,浮士德已经从冥想转向实践,从抽象的乏味的书斋生活转向体验的小我大我的现实生活。这些都是他追求体验所使然,也是一种必然。体验才是人生的理想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最好路径。“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这是浮士德的妙言,更始歌德的。 我们只管在世间到处漫游; 把一切欢乐紧紧抓在手里, 不能满足的,就将它放弃; 逃出掌心的,就让它逃掉。 我只管渴望,只管实行, 然后再希望,就这样以全副精神冲出我的路; 从“言”到“行”,这样的抉择是严峻的,它表达了一种对现存巨大的不满,但也表达了一种巨大的未来期望。(桑塔亚那)正是这重大的转变,使他不屈不挠,虽每次都仍一无所获。 二 浮士德经历了追求知识,追求爱情,政治生活,艺术理想和社会理想五个阶段,但前四个阶段都没有真正地满足他内心所期望,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更高的追求,更理想的体验在促使他在不断探索。一次次,浮士德的追求会越来越高,目标越来越脱离自我,越来越宏伟。(潘一禾)然而他的意志和勇气越挫越勇,不曾磨灭,正是他那热情的生活体验和大自然的养分使他总能在精神的废墟中重新复活。也正是生命体验的活力的积蓄和传播,没一次失望失败后他都能重新找到一种新的个性刺激与体验,没一次挫折后他都能在时空里重新找到一种声声不息的生命意志: 不要迟疑,要敢于冒险, 众生往往犹豫不定; 大丈夫事事都能实现, 因为他能知而即行。 “这就是他绝对的浪漫主义精神的特征:当他完成某件事时,他就必须发明一种新的兴趣。他不断寻找新的游戏;他总是处于变得极为厌倦的边缘。”这里桑塔亚那说得极其精当的。 体验的狂热使他每每进入一种新的生活。“他只带着对自己过去错误的猛一般的回忆,走去迎接新的一天。”“在梦想一种满足和抛弃这种满足之中,他发现了另一种满足”。(桑塔亚那)正是这种永远追求向上不言满足的精神,使浮士德不仅是欧洲一代的,而且是全人类的。沉下去是为了浮上来,就像太阳西落东升,或许这是他最绝妙的写照。 浮士德很清楚自己周围有多么的黑暗,但他更留意到远处有着一线光明,虽然很微弱。生活体验使他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拥有的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反过来,正是这些更激发他需要更多的生命体验并真正的去体验生命。浮士德是舍得对自己下毒手的,甚至于勇下最深层地狱。一线光明,不管微弱,他存在着。浮士德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桑塔亚那)因为自然对于这个勇着开放,对这个智者开放。他总能在平静中更新新的力量,诱发一种新的生活。 三 魔鬼靡非斯特的诱惑是对浮士德最大的考验。使得浮士德受巨大的阻碍,出现过彷徨,怀疑,甚至想自杀等念头,但最终他还是被“复活节”的钟声惊醒过来。像睡醒的狮子,从此,追求,体验和征服成了他巨大的动力。失败不可怕,虽然他对失败的事感到懊悔,但这不影响他去追求某种新的趣味,他会
江苏高考语文作文核心素材——《浮士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