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桥东镇历史文化名村简介.doc诏安县,公元686年(唐垂拱二年)建漳州怀恩县南诏保,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怀恩县省入津浦县。宋称南诏场,元设南诏屯田万户府。公元1530年(明嘉靖九年)置诏安县。经历史的洗礼和积淀,诏安县桥东镇保留下了不少历史名村和历史古迹。西沈西浒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第五批)、仙塘古城堡、洋尾桥、凤山烽火台是其中的代表。西沈西浒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第五批)诏安县西沈、西浒村地处诏安县城东边郊区,与县城所在地南诏镇仅因诏安母亲河一一东溪而一水相隔。自南宋恭宗赵显一年(公元1276年),置屯西浒,后至明代因村之东面有诏安沈氏楸公派下二房了孙建村谓东沈,故习惯改叫西沈(见沈鉄《创建十郎公祠宇议》一文)。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民国时期西浒(西沈)隶属诏安二都东湖辖区。解放后两村行政区划分分合合,1992年3月起隶属桥东镇西浒村委会,西沈村委会至今,两村地缘相连实为一乡,俗称西沈。西沈、西浒为沈姓聚居地,通行闽南语系夹潮汕,漳州腔诏安话方言。是建村七百多年来从无变迁的原族住民。西浒(西沈)之祖汝作公乃诏安沈氏大房观音山祖之孙。自南宋恭宗赵显一年(公元1276年)开基屯落以来,历经七百余年,桑梓兴旺,人丁发达,传衍已二十七世,人丁二万多,户超五千。尤以西浒(西沈)七世祖(诏安沈氏十四世)直庵公梅开五朵、树发五支。更使西浒(西沈)派系远播闽粤台,裔孙遍居东南亚,特别是本县的白石、麻园、六爷楼、鹤园、下径、搭桥、大份、社子美、新寨、古家塚等处较为集中,自成村落,都是西浒(西沈)之祖繁衍开枝发展的。沈氏西沈西浒派系的繁衍开枝发展,修建了许多闽南古代传统建筑特色的宗祠、庙宇。如西沈大宗祠、西沈外祖祠、浒七圣宫、天曹宮、樟朗公祠、树德堂、明德堂等20多座具闽南古代传统建设特色的宗祠、庙宇。仙塘古城堡仙塘村位于福建南大门东南边陲,距县城五公里,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南山南麓。仙塘村建村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涂佛孙之三子涂先化从漳浦县石榴镇徙迁诏安县桥东镇仙塘村,即为仙塘村开基始祖,至今己有六百多年历史。经发展繁衍,己传衍29世,并先后开基到本县青山村、兰里村、北门外、胡厝车村、傍山村、下涂村、东山县西埔村、铜陵镇、广东、广西、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子孙兴旺发达,遍布四方。建村以来,人口繁盛,物产丰富,文化昌炽,名人佳传绵延不断,村内存有许多传统文化、文物、古建筑。有古城堡、“仙峰屏翰”妈祖庙、“仙塘流馨”大宗祠、欧荣禄大夫墓志、祈山圣侯欧哲墓志、古墓志、古石巷、古井等文物和古建筑。洋尾桥洋尾桥位于诏安桥东桥头村东南,洋尾溪是东溪的下游,阔宽的溪面上横跨着一座大石桥。桥之名有三:一、因是明代万历间诏安知县邓于蕃(广东省南海县人)所建,故名“广南桥”;二、以溪为名,谓之“洋尾桥”;三,以地为名,石桥位于龟麓之龙渚下方,则称“龙尾桥”。石桥长一百九十余丈,广九尺,有九十八个桥墩,酹水为九十九道,桥为梁式石桥,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东西走向。以石梁板铺成桥面。现仅存东西桥头、十多个桥墩和部分桥板。桥
诏安县桥东镇历史文化名村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