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5选3,每题10分)一、吐火罗人吐火罗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民族之一,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兴起的月氏人、塔里木盆地北部的龟兹人、焉耆人、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楼兰人,都是吐火罗系统民族。新疆出土的吐火罗语文书表明,吐火罗语属印欧语系。虽然吐火罗人居住在印欧语系东支分布区,但是吐火罗语具有印欧语系西支的许多特点,与赫梯流行的印欧古语有关,因此,吐火罗人可能是最古老的印欧人部落之一。早在印欧语系东西支出现分化之前,他们就从原始印欧人部落分离出来,迁往中亚。他们居住在陆地丝绸之路之要道上,对中西方商品、艺术、文化的交流,对西域文明乃至整个中国文明的发展都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至于吐火罗人的起源,从考古学证据来看,在公元前2000年,印欧人在新疆的分布达天山东麓奇台乃至塔里木盆地东部孔雀河流域,这些年代最早的、分布最靠东方的印欧人考古学文化,就是吐火罗人祖先的文化,即源于里海-黑海北岸颜那亚文化的克尔木齐文化。公元前1800年,奥库涅夫文化在南西伯利亚的崛起和辛塔什塔-彼得罗夫斯卡文化在西西伯利亚的鼎盛,使阿凡那羡沃人逃到较薄弱的吐火罗人领地。由于当地自然资源有限,加上辛塔什塔人的东扩,一批吐火罗人南下楼兰,形成了小河-古墓沟文化。公元前1500兴起的雅利安人迁徙浪潮,又迫使另一批吐火罗人南下塔尔木盆地,他们与羌人和进入塔里木盆地的雅利安人融合,最终发展为吐火罗系统农业部落,早期代表性文化有新塔拉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铜文化。二、奥库涅夫文化阿尔泰语系民族在公元前1800年至前1700年在南西伯利亚形成的独特文化,通称“奥库涅夫文化”,取代了当地由早期印欧人创造的阿凡那羡沃文化。奥库涅夫文化属于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分布地域从俄罗斯叶尼塞河中游米奴辛斯克盆地至阿尔泰山。奥库聂夫人属蒙古人种,以畜牧经济为基础,墓中常见绵羊距骨,并在石板上刻牛。渔猎仍起辅助作用,随葬品有骨鱼镖、红铜鱼钩、鸟骨制品和石镞等渔猎工具。金属加工在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锻造的鱼钩、刀、鬓环等工具、装饰品常见。冶金技术比阿凡那羡沃文化更先进,采用先进的锡青铜铸造技术,红铜斧也采用铸造工艺,典型器青铜有单钩矛头、空首铜斧两种。不过,青铜器并没有也不能取代石器,奥库涅夫文化仍大量使用石器,包括斧、杵等工具。陶器主要为平底器,大致可分筒形器和罐形器两类。墓地大多靠近河流,并在墓前立石。有石砌的方形围垣,垣内西部或西南有单座或几座石棺墓,不过多者可达23座。常见合葬墓,葬式仰身曲膝,头多向西,头下一般垫有石枕墓。随葬品不多,没有明显贫富分化现象,一般随葬陶罐和生产工具,女性墓常见骨针、鬓环等;值得注意的是,开始随葬圆雕或线刻的小石俑、骨雕人像等颇具巫术含义的艺术品。奥库涅夫文化对晚期齐家文化和晚期四坝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三、列瓣纹银盒列瓣纹银盒最早见于伊朗埃兰文明(始于2700BC),工艺传统后来被波斯人、帕提亚人所传承,属于近东艺术品。一般来说,呈扁圆形,盖、身上下对称,子母口,喇叭形矮固足。盖、身采用锤堞工艺制成膨起的对向的蒜头形凸瓣纹,每瓣朝器腹的一端圆钝,另一端出尖,表面光滑,表面变化交相辉映,十分华美。1978年,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墓1号随葬坑出土一件由列瓣纹银盒加工改造而成的列瓣纹银豆刻有“三十三年”铭文,发掘者认为这座墓或为西汉齐王刘襄墓,年代约为公元前179年;饶宗颐先生则指出铭文应是指秦
2012年丝绸之路考古思考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