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前朝题二:故宫前朝(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太和殿及太和殿广场;中和殿、保和殿) 讲解顺序: 1 :开场白 2 :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3 :太和殿及太和殿广场 4 :中和殿 5 :保和殿 6 :结束语(共 3536 字) 开场白(略) 紫禁城分前朝和后廷两部分。前朝由太和、中和、保和, 三大殿为中心, 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两翼, 是皇帝处理朝政和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后廷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 东西六宫为两翼。这里是帝后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那我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前朝。现在我们的位置是太和门。太和门前是五座汉白玉石桥, 石桥下的河叫内金水河。从紫禁城西北角筒子河经引水渠流入, 到午门东侧筒子河流出,总长 2100 米。作用主要有五个。第一是宣泄雨水;第二是河水本身可以救火;第三是宫中营造用水;第四是风水上需要; 第五是出于建筑美学。太和门前广场上, 御路东西两侧各有青铜狮一只。东侧铜狮身后摆放着汉白玉、佛龛形、石雕台座, 人称“空庙无神”。西侧铜狮身后摆放着汉白玉、匣状、石雕, 人称“空匣无玺”, 石匣内曾发现过五谷杂粮。至于这两件陈设究竟是何寓意, 早已无从知晓, 有待后人考证。太和门是前朝正门。初建于明永乐年间, 当时叫奉天门,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改称, 叫皇极门。太和门的名字是清朝顺治皇帝改的。重檐歇山顶, 九四开间, 三开门, 坐落在崇基之上, 围以汉白玉石栏。作用呢,在明朝时是皇帝御门听证的地方;在清朝时,顺治皇帝登基;加封多尔衮为摄政王;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等都在这里举行。清末光绪十四年( 1888 ) 十二月太和门被大火烧毁。正好赶上皇帝结婚, 重建来不及了。那怎办呢?当时宫中的能工巧匠用“札彩工艺”搭成了一个仿建的太和门, 以假乱真。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门是后来重修的。过了太和门, 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是一个约三万平方米的空场, 这里是太和殿前广场。广场中间有青石铺成的御路, 两侧青砖墁地。青砖地面上扇形排列两排汉白玉石块,各 90 余方。这汉白玉的石块是举行大朝礼时卤簿( 也就是仪仗队) 站班做记号用的。明清举行大朝礼时, 广场上还放有品级山, 位置也就是在这御路两侧, 九品十八级, 东西各两行, 每行十八个。明代是木头的, 清朝改成铜的。上面写着正几品或从几品。广场东侧是体仁阁, 西侧是弘义阁。体仁阁是当时清朝前期的考场, 给那些科举考试之外的人才一个当官的机会; 弘义阁是当时的皇家银库。广场中间放眼望去, 有三层高台。“高台榭, 美宫室”是中国几千年来宫殿建筑的审美取向之一。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就坐落在这高高的土字形须弥座上。须弥座四周护以汉白玉栏板, 云龙望柱下有排水螭首 1142 只。据说下大雨时,这 1142 个螭首状的排水沟,同时排水。形成“大雨如练,小雨入注,千龙吐水”的奇观。三层台阶间陈列着 18 个鼎式香炉, 象征我大清朝 18 个省份。那皇帝的金銮宝殿就坐落在这三层台阶的最上层。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 原名奉天殿。启用不到百日, 被大火烧毁。明嘉靖年重建, 改称皇极殿。后来又被大火烧毁。清顺治皇帝重建后, 命名太和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金銮殿”。【取《周易乾彖(tuan) 辞传》,太就是大,和就是和谐。意思是天道的主宰下,阴阳和合, 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万物和谐共存。】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是在清朝康熙年间, 康熙皇帝重建
故宫前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