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思篇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诗之笔,描情状物,或雅淡或浓丽,或洒脱或缠绵,或雄浑或柔婉,或概括或细摹,或写实或夸张,各得其宜,皆可贵,惟以二者兼而有之,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为最难能最堪许。王维这两句诗之所以成为状景名句,正因为它达到了二者兼备相谐的艺术境界。诗句极写大漠、长河的平坦空阔,从而描绘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外大自然的景色。其精工神奇之处,首先在于对塞外广袤无垠地区空间的高度艺术概括:“大漠”“长河”四字,力重万钧、雄浑硕博,是大笔涂抹,把这两个大自然形象概括得那么真实、自然、确切、鲜明;且简洁而又巧妙地使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因为“漠”之大,才见“河”之长;正由于“河”之长,方显“漠”之大,“大”“长”二字,平凡中显奇伟,如铁柱掷地铿然作声。接着“孤烟直”“落日圆”,分别对“大漠”“长河”作别出心裁的形象刻画。这是概括性的细描,夸张而兼写实。“大漠”何以形其大?“长河”何以状其长?正因为沙漠广阔无垠,所以视线所及的烽烟使人觉得笔直。但是诗人实际上不是为写烽烟而写烽烟,而是通过“孤烟直”,以衬托说明“漠”之“大”;若无“孤烟直”,“漠”之大无以名状。至于“落日圆”之于“长河”,作用近同,但有所异。“长河”若无“落日圆”,其作用仅仅是“大漠”的衬垫而已,就不可能与大漠共同构成一幅广袤旷阔而又雄奇壮丽的塞外图。正因为“落日圆”,“长河”的形象才显得那么巨硕壮丽,与“大漠”相辅相成。篇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向雅妮“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王国维先生曾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形影摇摇欲坠差近之。”我们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在古代,烽火狼烟是边境的士兵为了及时的传递敌人来犯的信息,在烽火台上点燃"燃料",点燃时的烟很大,可以从很远处看到,就这样,烽火台一个接一个的点下去,敌人来犯的消息就被很快的传递出去。这里仅用一个“孤”字来形容,是多么妙啊。诗人置身于大漠之中,在他眼前展现着这样一幅画面: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见此烽烟,心中大悦,因为这缕孤烟代表着前方边境没有战乱,只有平安。从整幅画面的构图来看,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在如此广大而无杂质的空间里,只有一个小小的意象,这展现了当时多么宁静的气氛啊!再观“长河落日圆”,这则是沙漠之中的一幅动景。黄河一直绵延到天的尽头,河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各路江水在此处汇聚,又一起向前不断行进,这是如此雄奇瑰丽的景象。日落之时,一轮橘红的太阳映衬着昏黄的江水,在水与天相接的地方,染红了整个天空,它拖着自己沉重的身子向着地平线移动着,缓缓地移动着。落日,本是一个让人心中伤感的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在这里却让人倍感温暖与亲切。一个“圆”字让我想到了《红楼梦》。在第四十一回香菱学诗里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