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维修基础知识设备维修方式及发展事后维修BM(第一代)(BreakdownMaintenance)(1950年前)预防维护PM(第二代)(Preventivemaintenance)(1950~1960年)生产维修PM(第三代)(Productivemaintenance)(1960~1970年)丶各种设备管理模式并行阶段(第四代)(1970年至今事后维修BM(第一代)(BreakdownMaintenance)(1950年前)概念设备发生故障后,再进行修理。兼修时代:操作工=维修工专修时代:操作工专门操作,维修工专门维修。特点:设备坏了才修,不坏不修。优点充分利用了零部件或系统部件的寿命。缺点因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故障,停歇时间较长。影响交货期。无计划性。材料、人员、技术准备都没有事后维修BM事后维修应用用于小型、不重要的设备中·注意事项是做好备品、配件的管理,缩短维修时间。喂喂在吗?预防维护PM(第二代)(PreventiveMaintenance)(1950-1960=F概念国际上有两大体系共存,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计划预修体制以美国为代表的预防维修体制。这两大体制本质相同,都是以摩擦学为理论基础,但在形式和做法上略有所不同,基本上属于TBM(Timebasedmaintenance),即以时间为基础的维修范畴。预防维护PM(第二代)(PreventiveMaintenance)(1950-1960=:摩擦学、摩损理论。优点:可以减少非计划(故障)停机,将潜在的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缺点:经济性考虑不够由于计划准确性的影响,可能产生维修过剩或维修不足,:摩擦学、周期检查、诊断。优点:减少故障停机,检查后的计划维修可以减少部分维修的盲目性。缺点:受检查手段和人经验的制约,仍可能使计划不准确,造成维修冗余或不足应用:0用于重点设备生产维修PM(第三代)(ProductiveMaintenance)(1960-1970-F)生产维修体制是以预防性维修为中心,兼顾生产和设备设计制造而采取的多样、综合的设备管理方法。最早被美国的GE公司采用。(BM_Breakdownmaintenance)。(PM-Preventivemaintenance)。(CM-Correctivemaintenance)。(MP-Maintenanceprevention)。这一维修体制突出了维修策略的灵活性,吸收了后勤工程学的内容,维修策略注重结合企业和设备实际灵活运用。生产维修PM(第三代)(ProductiveMaintenance)(1960-1970-F)应用事后维修故障后果不严重,有冗余的设备,事后维修经济性较好预防维修故障后果严重的多数设备可采用改善维修设备严重、磨损、老化、疲劳的设备,应采用修复性的处理,如更换零件或通过零件表面处理,恢复磨损的几何尺寸等,称之为纠正性维修。改善维修以设备性能恢复性修复为主,允许小的设备改造或者再制造,可以不拘泥于原有设备的设计和结构。维修预防对大企业而言,不断把设备使用的实际状况反馈给设备的设计、制造部门,使新一代的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够避免重复性故障,提高设备的可诊断性和可维修性,甚至导入“无维修设计”思想。各种设备管理模式并行阶段(第四代)(1970年至今)(英国)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丹尼斯·巴克思提出。其定义为:“为使资产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把相关的工程技术、管理、财务及业务加以综合的学科。”英国政府以政府行为积极支持丹尼斯的理论,综合工程学这一思想对其他国家也有所影响。强调寿命周期强调多部共管各种设备管理模式并行阶段(第四代)(1970年至今)(TPM_TotalProductionMaintenance)(日本日本在美国生产维修的基础上,吸收了英国综命至俣笙型维釋囊装群众路线的思想,提出强调全员参与强调基础保养
机械设备维修基础知识课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