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阅读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诵读
【论文题要】:阅读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一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二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基本方法。此文意在抛砖引玉,呼唤同行一起探讨。
谈到语文教学,我们总离不开“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话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分别对“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并把这两方面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可见读与写在语文教学中是具有同等意义的教学的两个方面。但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在回答诸如“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学会阅读呢”等等这些问题时,答案最后常常会回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只有多读才能写得好”,或者干脆就是“读是为了写”,显然这个观点是将“阅读”放在了写作的附庸地位。读写要结合,读也能促进写,这本没什么异议,但是读就是为了写吗?读了就能写吗?阅读应该有它自己怎样的独立意义与重要作用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读”放在一个怎样的正确而恰当的位置呢?这似乎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亳无疑问,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的、令我们无法回避和否认的问题,但我以为,最大的问题存在于对文学本文意义阐析的主题教学之中。文学文本的主题,是指文学文本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在“主题诠释”上投放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将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奉为圭臬,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时,虽然能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预设的彀中,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份的求同取向,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上述两种做法在扼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上,可以说在某
种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创新思维的先天不足和后天乏补。而一旦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与参考书偏离时,常常不能正确地加以评价、肯定和激励,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学生在自己思维的成果得不到教师的赞赏之后产生思维上的惰性,满足于教师或参考书对文本分析的主题的理解,从而极大地扼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真切地感觉到:一种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多变的教学内容及教育对象;不断地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常教常新,这才是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正道。而且,不管方法如何变,手段如何新,我以为阅读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实在在地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作些努力。这其中有几点尤为重要:
一、要真实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被广大的教师所承认,并被明确地写进了教育部新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标准》还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话一针见血,矛头直指当前阅读教学的痼疾。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
也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