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六种性行之瞋行人研究.doc《清淨道論》「六種性行」之瞋行人硏究——以《清淨道論》、《阿含經》相關經論爲範圍(廖翎而)目錄前言一・《清淨道論》的背景二・何謂性行三・分辨六種性行(一) ・性行的原因(二) ・外相介紹四・進入瞋行人的內心(一) ・瞋行人的定義(二) •瞋從何而生(三) ・瞋行人的優勢與過患(])•優勢(2)-過患1・能燒一切功德2・但見人過,不見己非3•善友、財物皆遠離,被視爲惡人4・引發靜鬥、殺生等惡業5・障礙智慧、不轉向涅槃(四) ・瞋行人覺醒的子五・瞋行人的修行法門(-)生活運用層面1・正知正念2・一心聞思修法義3・忍辱4・親近善知識(二)修行業處1•修行環境2・四無量心——慈心觀3•徧觀 青、黃、赤、白結論——成爲生命的主人刖言對於人的存在,筆者一直有很深的疑惑,由五蘊因緣和合的個體,存在於這個器世界時,原是假我!但是我們每個人在證悟之前都只是一名凡夫,因此受五欲的困惱,依本性行事應對,不停地造業,加上對個體的不了解,甚至不明白爲什麼對於同樣的刺激(包括觀念與行爲等等),會產生與他人大異其趣的反應,甚至導致個人生命的扭轉,彷彿一切都是身不由己,但真是如此嗎?事實上,人是可改變生命,甚至輪迴軌跡。于凌波指出佛陀認爲五蘊和合的心理活動,其行爲形成經驗的痕跡——活動力的慣性及其餘勢,刻劃出人的個性,乂影響著未來的心理活動,由活動而影響性格,由性格乂影響活動」形成不同的業力,因此想要悲哀或歡喜的生命模式,每個人皆有選擇權,只是這一切需從了解自己著手!再進而掌握自己的個性,甚至改變生命的流轉模式。所有的-•切都需從了解自己著手,因爲了解問題,已解決問題的一半。而本文企圖不僅要了解問題,而且會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在進行對於個體的了解時,筆者以《清淨道論》、《阿含經》相關的經論爲範圍,發現有關個性的分析,最有系統的當屬《清淨道論》的「六種性行」,而《阿含經》相關經論屮,也有相當多文獻針對「性行」進行探討,所以本文的經論出處即限定在《清淨道論》、《阿含經》相關經論。其次,若探討六種性行,顯得太龐雜‘因此筆者考慮六種性行屮,以「瞋」最常廣泛地引起人際關係的緊張及社會國家的不安,顯得「瞋行人」人數眾多且影響層面顯著且深遠,便決定再將主題縮小到探討「瞋行人」。因此本文從認識《清淨道論》的六種性行起,進而分析瞋行人及其修行法門,以助瞋行人走出「瞋」的制約,並藉此修行逐步走上解脫的康莊大道,念念不離正知正念,去除熱惱纏身‘身心輕安,智慧充滿,而能如實知見五蘊無常的現象,漸次證悟無我、破迷啓悟,達至涅槃。_・《清淨道論》的背景覺音(Buddhaghosa)是西元五世紀左右之中印度摩揭陀國人,他撰《清淨道論》(巴利名Visuddhi-magga,共三卷)闡述佛教綱要,向AnurAdhapura地方「大寺」(MahAvihAra)諸長老展示其才識以接受其傳法。此書著作的年代約西元四三三年左右°|以上引用自于凌波,《原始佛教基本教理的探討》,pl87,高雄市,妙林雜誌社,。2以上錄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九冊,,中華佛教百科丈獻基金會,1994」。彳見《清淨道論》華步版出版前百網站,。-Canon/Visuddhimaggci/universal-:「《清淨道論》是一部彙集南方上座部教理最詳盡、最適當的論書。要瞭解南方上座部的教理'本書是非讀不可的。」彳早島鏡正說:「《清淨道論》是南方巴利佛教屮被推尊爲最高權威的論書,其百科全書式的內容,可以與有部的大毘婆沙論相匹敵。」同上,其引用自《佛典解題事典》'P122。《清淨道論》是南傳佛教典籍中最受後人重視的佛書'也是南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論師——覺音的劃時代鉅著。5覺音尊者,葉均譯'《清淨道論》'pl,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79年12月初版。覺音尊者著'葉均譯'《清淨道論》,pl()3,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79年12月初版。二•何謂性行依據《清淨道論》定義,性行和本性、增性是同一意義。。指人的個性傾向。將人分爲六種性行,是種相當簡約的方法。事實上,每個人都可能同時具備貪、瞋、痴、信、覺、尋六種個性,只是較偏向某種性行。這也是指世間假名的「我」的個性分析,是仍不能如實知第一義諦「無我」的個體,也不能如實觀察空相應緣起隨順的「我」,因此仍流轉生死、苦於煩惱,也可以說這六種性行人,是以六種煩惱爲分類標準。但佛法重在尋求解脫,若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如法修行'就能解脫個性的制約,而得菩捉、證涅槃,與空相應、隨順緣起,最終達「無我,無我所」而自利、利他。三■卅六種性行依《清淨道論》〈說取業處品〉所載,性行主要有六種,即貪行、瞋行、癡行、信行、覺行、
清净道论六种性行之瞋行人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