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河北白洋淀地域晚更新世以来地层层序建立及古环境变迁.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河北白洋淀地域晚更新世以来地层层序建立及古环境变迁第 1章前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以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出现为主要特征,第四纪是人类出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该时期也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强烈的时期,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荒漠化等等。全球变暖问题是目前人类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区域气候环境演变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恢复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尤其是人类出现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探究其演变规律,进而科学有效地预测未来气候演变。白洋淀地区处于新生代以来由差异性断陷下沉所形成的冀中拗陷之中,其水域面积受到第四纪期间气候冷暖波动、海陆进退交绥的影响,时而扩张、时而收缩甚至出现干涸的现象。如何合理规划利用和保护白洋淀水资源仍是我们面临问题的重中之重,深入研究白洋淀演变规律,恢复古环境,研究古气候变迁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预测白洋淀未来的演变趋势,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和开放利用自然。项目依托:论文以“ 中国不同构造单元第四系标准地层柱的建立与精细对比” 为依托。解放前,李四光、杨钟健、裴文中、王竹泉及巴博尔、德日进、桑志华、皮维托等中外地质学家曾先后对河北省第四纪冰川、古生物、地层、火山岩、构造、地文期等方面进行过研究。半个世纪以来,河北省第四纪地质研究不断深入陈望和等, 1979 )。进入 70 年代以来,在对平原区进行的水文地质勘探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测试手段并加强了对矿物、岩石、古生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及古地磁方面的研究,获得大量资料。并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在第四纪地层划分、古气候、海侵海退、新构造运动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建立了不同时代的地层组,研究成果显著陈望和等, 1987 ;杨子庚等 1979 )。. 前人研究基础关于白洋淀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地质、地理界争议不断的问题,主要有构造原因说、气候原因说、河流原因说及海侵原因说。何乃华和朱宣清学者通过对白洋淀的形成原因评介探讨后认为,白洋淀是在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作用下形成,即修渠筑堤,引水蓄塘而成。目前对这一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白洋淀人工筑堤蓄水前是否有大规模的洼地、湖盆存在还是一个未解之题。王若柏在做历史地貌研究中发现白洋淀流域存在有大量的特殊地貌单元—“ 蝶形洼地” 。运用数字高程模型分析这些“ 蝶形洼地” 之后,发现这些洼地可能为分布于第四纪沉积物上撞击坑的遗迹,初步推测这种特殊地貌单元可能是全新世中期以后不久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的结果,认为白洋淀更可能是一些较大的撞击坑在地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经人工改造而逐步形成。李月丛等人将白洋淀地区史前古环境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25~ 11 kaBP 的晚更新世,气候以寒冷干燥为特征,晚期更趋干燥,植被以松为主的森林草原。 11~8 kaBP 的早全新世,全球冰川作用消退,气候普遍由寒冷干燥向温暖湿润过渡,白洋淀地区气候呈温凉稍湿,其中有两次明显的冷期。进入中全新世,此时为世界气候最适宜期,也称“ 全新世大暖期” 。其间虽出现冷暖波动,当气候总体上以温暖湿润为主。何乃华和朱宣清通过对白洋淀地区钻孔的研究,结合沉积环境和 14C 年代测定,综合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将白

河北白洋淀地域晚更新世以来地层层序建立及古环境变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