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复习阶段衔接高中数学教学的探求
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初级中学谈义
【摘要】初中数学比较好的学生为学不好高中数学而苦恼,其原因何在?初三复习阶段能否为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做点什么?本文结合实践,分别从初高中知识衔接、教法衔接、学法衔接三方面措施进行摸索试验,并有感于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衔接教法学法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经常听到初中己毕业的学生抱怨高中数学如听天书,做习题和课外练习时,也是磕磕碰碰,不知从何下手。我们追踪了一百名本校毕业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情况,制作一张中考数学成绩与高一第一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表:
选项
平均分/总分
优秀率
合格率
低分率
中考成绩
期末成绩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高一学生的第一学期考试成绩与中考成绩相比,有明显的下降,学习成绩分化比初中更加严重,整体学习成绩呈下滑态势,合格率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低分学生的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优秀率波动情况更是让人吃惊。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拼搏冲刺,初次跨入高中,有很高的新鲜感,很强的求知欲和十足的自信心,为什么会出现相当部分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听不懂,学不会,成绩甚至出现不及格?初高中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初中数学教师又该如何主动搞好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呢?本文拟就此问题展开一些探讨。
二、原因分析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多数知识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贴近,体现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另外,初中教材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对概念的定义不是非常严格,对不少数学定理不用严格论证,或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趣味性强。一些难点如概率统计采用螺旋上升,函数知识根据学生理解能力分别安排在不同年级,
因而,学生一般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初高中教材内容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更抽象。高中数学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表述严格、论证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而抽象,高一教材一下子就触及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语言,知识难度加大,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
其次, 初中在新课标下,为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调整了部分初中教材内容,明确降低了教学难度。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根式有理化、两数和(或差)的立方公式,两数立方的和(或差)公式,韦达定理、和圆有关的一系列探索知识都放到高中学习,对二次函数的要求也降低了。高中教材仍然承袭原来的特点和难度,虽然在部分内容上较之以前难度相对降低,但增加了大学里相应部分,如:导数、概率、向量等内容。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的难度差距,反而进一步加大了。
在初中,课堂比较热闹,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学生活中的数学,学身边的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情境导入生活化,概念教学生活化,思维训练生活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另外,初中数学课时较充足,教师对重难点内容可以反复强调,或将重难点内容分解后逐个突破,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有时间进行巩固。初中题型也不是很多,通过训练能为学生将各种题型建立了相应的思维模式,如因式分解先看是否有公因式,若有公因式先提取公因式,再看能否用公式分解。初中学生习惯这种固定套路,尽管他们中相当部分的人不愿花时间去理解这种套路的由来,但只要熟悉这个解题套路,再记准概念、公式,一般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
而高一阶段,教材容量大,题型繁多,并且较灵活,有些概念较抽象,数学问题生活化难度大,课时紧,教学节奏快,高中数学又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刚入学的高中生普遍感到了学习的困难。另外,高中教师很难把知识的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即使对一些疑难问题也无法反复强调,高中教师更多的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课堂上满足于听,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这样,高中教师的教就让相当部分的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一部分学生不会科学的安排时间,缺乏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环节,当然就难以取得好成绩。
三、衔接的必要性和
初三复习阶段衔接高中数学教学的探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