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品读篇一:品读国学经典品读国学经典,启迪智慧之光。国学热起来国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目前,国学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和学校的认可,那么青少年学习国学有很么好处呢?其实孩子早期教育除知识的学忆力和专注力的提高等。大量数据表明,通过国学学习(经典教育)的孩子在这几方面明显优秀于其他孩子,孩子通过经典诵读、熏习德行和礼仪养成,成为身心健康、气质高雅、知书达理、德才兼备的好孩子,将为一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奠定道德根基。道德根基包括两方面,一是孝道,二是尊师,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明白孝敬父母、亲人,尊重师长的道理。二、增强语言能力。诵读国学,可以让孩子奠定语文基础。同时,孩子也学习了优美经典的文字、文言、文章。孩子既学到了“语”又学到了“文”,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孩子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三、开发孩子智力潜能。通过学习经典古籍和诗歌,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智力和记忆力方面的开发。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益”“凡出言,信为先”??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后的语句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五、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当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篇二: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一、《弟子规》二、《三字经》三、《百家姓》四、《千字文》五、《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六、《老子大学中庸庄子》11段《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学》,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中庸》,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庄子》,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国学经典品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